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0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贾平凹对“改革文学”的贡献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研究员 李朝全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01日   03 版)

    贾平凹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贾平凹小说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为标志的改革首先在中国农村推行。解放了的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现代文明、现代观念开始逐步渗透到农村乃至偏远落后的山区中,新与旧、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的斗争,往往是此时期作家表现的一大主题。

    例如,在贾平凹的短篇小说《火纸》中,麻子父亲对在外边跑生意的阿季很不信任,认为他会染上各种坏毛病,“这号人钱越多,越靠不住”,竭力阻挠他与女儿丑丑交往和恋爱。而这对陷入情网的年轻人却终于冲破樊笼,自由恋爱并首尝禁果。随后丑丑因怀了孕却长期未得阿季音讯,迫于父亲威权,生长于偏僻落后乡村的她只会用瓷片和玻璃碴儿沫汤这种传统、野蛮的方法给自己堕胎,终因出血太多而死。故事悲剧性的结局,反映出社会变革所须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昭示着传统势力、传统观念在中国乡村根深蒂固的统治,如阴魂一般萦绕不去,必然阻碍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

    反映改革给农民带来的二次解放,赢得自主权、独立性之后真正拥有自己的尊严,是改革小说共同面对的一大主题。何士光《乡场上》中敢于顶撞村长的冯幺爸,陈源斌《万家诉讼》中敢于告村长、公安局长的何碧秋,都是在经济上取得独立之后才真正站立起来的新农民形象。

    贾平凹的小说更多的则是表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思想观念(金钱观、爱情婚姻观、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巨大冲击和变革。

    中篇小说《黑氏》中的黑氏,从依附于男人的妻子的角色,到与丈夫离婚,独立生存,再到嫁给自己喜欢的木犊,到最后与自己真爱的男人来顺一起私奔。她从经济到人身,从物质到精神都一步步地赢得了自立,也赢得了尊严。《远山野情》描述三大和香香之间朦胧而美好的男女之情。香香嫁给了跛子,为支撑家庭被迫去背矿挣钱。矿工和队长对待女人形同禽兽。因丈夫胆小怕事、窝囊无能,持家的香香除了吃苦受累,还被迫失身背上了坏名声。三大的闯入使她改变了人生态度,蛰眠着的人性苏醒了,她开始意识到再也不能这样活下去了,于是毅然抛下一切出走。在《小月前本》中,才才老实本分,因袭父辈的生存方式,在几亩责任田上下死力气,而门门则“不务正业”,用电机抽水浇地,又租给别人用,精明活络,追求小月也是热情主动。小月觉得他俩都是好人:才才好得像古代的好人,而门门好得正是时候,她在爱情抉择上感到困惑和迷惘。这种困惑与迷惘正是改革所带来的,也是改革必然要面对的课题。

    贾平凹对“改革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精炼而准确地把握并概括了改革时代的人们典型情绪和社会心态,这种情绪与心态将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改革时代的典型社会心绪便是“浮躁”,是一片众声喧哗中的不安与躁动。最能体现“浮躁”这种“改革时代症”的是长篇小说《浮躁》中的代表人物金狗、雷大空、小水等人。

    故事发生在“一条浮躁不安的河”——州河之上。通过这条河,在地理空间上把州城、白石寨县、两岔镇到仙游川村有机地联成一体,构成故事发生的广阔的空间背景。农民后代、画匠出身的金狗无比向往城市文明,带头组织船队搞运输,在两岔乡率先发展商品经济。接着他毅然报考报社记者,从此步入州城。他前往东阳县采访,揭露出东阳县“土皇帝”、县委书记田有善的恶行。到白石寨当驻站记者时,他纵容雷大空砍去了为非作歹的乡党委书记田中正的一个脚趾。当雷被捕并遭暗杀后,他又奋力为其鸣冤,终于惩处了首恶,伸张了正义。但在巩、田两家邪恶势力的胁迫下,他无奈辞去了记者职务,回到了生养他的州河上,决心发展河运,让全州河的人都富起来,都文明起来。金狗是一个农民的后代,身上既带着农民强烈的正义感、道德感,同时也不乏农民狭隘的报复心理、农民的狡黠或精明。为了达到被推荐去报考州城报社记者的目的,他尽管深爱着小水,却偏与英英好上了,在田家势力面前违心地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与幸福;他痛恨邪恶势力,有时却又不得不做出妥协,乃至自觉不自觉地与之同流合污;他几经奋斗终于走出了州河,最终却冲不破宗法势力的重重网络,又被迫返回州河。金狗的身上体现着一个立志改革青年的各种矛盾交织,体现着改革一代的浮躁心理。

    贾平凹在谈到《浮躁》时,解释说:“金狗斗争一场还得回去,他本身也是在那个网里,当然他在这个网里是比较活跃的一个分子,也有冲破罗网的愿望,但是他是受这个网的制约的。他也逃不出这个网,最后还得倒回来。《浮躁》中雷大空是一种浮躁,金狗本身又是一种浮躁,不管巩家的、田家的,都带有浮躁气,城里的、乡里的、山上的人、水畔上的船夫,都有浮躁气。”变革的时代,四处是喧哗与骚动,正如小说中七老汉对小水说的:“当年地一分,政府允许农民干什么都行,我就和你伯伯说了:天下要兴了!只是害怕政策又变了。可这几年,却什么都在乱,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有人能干出来,我倒盼着政府要往回变一变了。”

    贾平凹对“浮躁”这一时代情绪、时代特性的把握,是相当及时而准确的。他说:“我确实不知怎么概括这个时代的现象,心理,情绪。过去流行一种‘时代精神’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在当时并不被大多数人体察的,过后则明了矣,而要写出这个时代,此时的作家只需真真实实写出现实生活,混混沌沌端出来,这可以说起码是够了。”而“这回写《浮躁》,总的构思就不是从某一个人来看,不是听了什么故事从哪一件事来写,而从许许多多人的心态中抓住当前时代中的浮躁情绪,从这一点出发,去组合人物,展开事件,用的一些素材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抓住的是弥漫其间的情绪。”正是由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及时而生动形象的描述,以及对于中国当下流行情绪、普遍心理的准确把握,这部小说终于赢得了国际性声誉,走向了世界。

贾平凹对“改革文学”的贡献
思想高度决定了作品高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