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一位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到滇西一所边远山区小学——鹤庆县松桂镇大水箐小学支教。说是学校,其实也就三十几个学生,村里一位代课的老民办教师,外加这位刚到的大学生志愿者。
大水箐小学设施可谓简陋,三间土坯房,其中,两间连通作教室,学生混杂在一起,分为几个不同的组,每个组为一个年级,进行复式教学(即同一教室内,老师给这个年级的学生讲课的时候,其他年级的学生安排做作业。轮到刚才听讲的年级学生做作业时,老师又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
第三间土坯房呢?专作志愿者老师的宿舍兼厨房。因校园没有围墙,村中的牲口又有随意散放的习惯,这样,牲口不时会径自闯入学校,白天,一边聆听孩子读书,一边静静吃草。牲口可能是蚊虫叮咬吧,夜里常用身体往老师的宿舍门蹭痒。“沙沙沙……”,惊醒的志愿者老师蓦地缩进被窝,哆嗦个不停。
可是,这志愿者老师从不抱怨,绝不叫苦,他曾经这样说过:“只要能读书就行,书,可以抚慰一切;读书,能够拨云见日,看见美好、希望与未来。”
放学后,但凡路过学校的人,总能看到校园里独自一人的志愿者老师捧着书在看。习习微风中,新老师如痴如醉的读书情景,不知感动了多少山里人。
大水箐村的乡亲认为志愿者老师课外看书的情形,无疑是山寨最独特、极难得的风景,宁静安详,书香四溢。能遇到这样的大学生志愿者做老师,是山寨的庆幸,是学生们的福气。
因为学校属于高寒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不通公路,出行艰难,即使到乡镇也得穿越几重山林,蹚过几多溪流,步行一整天的时间。记得大学生志愿者来支教的两年内,外出的次数也就那么几回,且大多是去买书。
于是,所有周末,闲暇时分,志愿者老师除了抽空在校园一角用栅栏围了一块地,开垦种植蔬菜,自己生火做饭,剩下的时间,便是捧着书,静静地看了起来。
记得一天,是中秋假日,志愿者老师吃完饭后,背起书包,悄悄来到村外小河边,除了潺潺的流水声,四周没有任何人,阳光绮丽,微风拂面,万籁沉寂。老师坐在河边草坪上,摊开书本,静心凝神地看了起来。
旁侧书包里,有水杯,有他自己学做的馒头,还有村民送他的酸菜、学生摘来的山果。剩下的,除了书,还是书。
晚上,村长到学校想请大学生志愿者到家里吃饭,推门才发现,志愿者老师不见了。慌了神的村长,马上召集全村男女老幼,大声唤着四处找寻老师。
天快黑了,再也看不清字迹,志愿者老师这才从书里醒悟过来:该回学校了。殊不知,抬头一看,啊,黑压压的,全是人。原来,全村人围聚着自己,呆呆地站立,孩子们满脸的泪水,村长嘴微微颤动,说不出一个字。
大教无言,美丽无声。两年来,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各科成绩几乎全都名列鹤庆县第一名,创造了边远山区教育的神话。与此同时,志愿支教期结束,老师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云南师大的研究生。
分别的时候到了,学生们手捧摘来的野花簇拥着志愿者老师。一位老乡拎着一筐鸡蛋急匆匆赶来了,大汗淋漓的他一把拉起大学生志愿者的手,皱着眉头问:“老师,我有个问题压在心里两年了,一直想当面问问你,老师,你天天一有空就读书,难道你不累吗?”
一下子,大伙儿好奇地望着志愿者老师,用期盼的眼神等待他的回答。志愿者老师顿了一下,微笑着轻声说:“我读的不是书,而是快乐。”
几年后,这位大学生志愿者又考中天津师大攻读博士学位。再后来,考到北师大做博士后研究。现在,任教于云南师大教育学院,是我的恩师、研究生导师——陶云教授。
陶云说,当年,他在大水箐小学志愿支教期间所教过的那些孩子,后来,居然几乎全部考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宛若循他而来:“那所学校,藏在深山,几天都走不出来,差不多与世隔绝,以前,从没听说有什么学生考出过大山。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条件,有的学生衣服满是补丁,有的甚至连鞋子都没有,有的用塑料袋作书包,有的背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上课。然而,创造出奇迹,多么不容易呀,简直不可思议。”
我的眼睛模糊了,心里却很明白:身教重于言传,在此基础上,一句话点醒孩子,并影响了孩子的一生。什么话呢?——“我读的不是书,而是快乐。”
云南泸西县金马中学 张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