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文学”,很新。这种称谓,就诞生在近两年。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个新兴的形态。但是,它能否形成一个形态,还需要志愿者和作家以及广大读者共同培育。
现在,我们姑且把它当做一个新兴的形态。新兴的事物出现了,就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对待新兴事物的态度,一方面充满好奇,非常想参与和投入;一方面也在观望,它到底是什么?能够长大吗?到底应不应该参与呢?
其实,观望的本身也包含着好奇。那么志愿文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形态,创作该如何入手?
我想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以不同的形式(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段话,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如何理解“文学即人学”的概念。文学说到底就是反映客观现实、再现社会生活,表现心灵世界、观照生命状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再说得简单一点,文学就是反映人的生存状态。
20世纪最有影响的俄罗斯思想家季摩菲耶夫在《文学原理》中这样说:“人的描写是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可能就有人会问,如果描写的是自然景色,植物、动物的呢?
那其实也是作家(作者)眼中、笔下、心里的自然景色,植物、动物。好的文章,你总会在里面找到自己,找到你与作家(作者)跨越时空对话的体验、你与大自然交流互动的感觉。如果找不到自己,那便不是好的文学。
古代,文学也指人。据载,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因此,文学就是人学,反映人在客观生活和现实命运中的状态,所思所想所为;并由此提升和完善人性、激励和鼓舞命运。正如苏联作家高尔基在他的一篇题名《读者》的特写中,这样说到文学的目的和任务:文学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并且发展他追求真理的意向,和人们身上的庸俗习气作斗争,发现他们身上好的品质,在他们心灵中激发起羞耻、愤怒、勇气,竭力使人们变为强有力的、高尚的,并且使人们能够用美的神圣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
(徐庆群,副编审、青年作家,出版若干专著。从事志愿服务20年,2006年出版我国首部志愿者题材报告文学《他们在行动——中国志愿者纪实》。)
徐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