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庆群谈志愿文学之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

徐庆群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22日   08 版)

    本专栏的上一篇文章《好的文学,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自己》讲了什么是文学,这篇文章主要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志愿文学”?

    显然,“志愿文学”是一种文学思潮。

    什么是文学思潮呢?它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有研究者认为,综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以明清时期形成的文学思潮较有代表性,即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吴承恩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以孔尚任(《桃花扇》作者)和洪升(《长生殿》作者)为代表的感伤主义﹐以曹雪芹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包括我们熟悉的晚清谴责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新文学运动可以说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学思潮;进入新时期,就出现了:改革开放初兴起的以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作品为标志的“伤痕文学”,观照人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及心灵创伤。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以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灵与肉》等作品为代表的“反思文学”,着重对新中国成立十七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十年,甚至更早的历史及“人”的价值的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等作品为代表的“改革文学”,展现改革对农村和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气象及产生的问题。

    当然除了小说以外,诗歌、散文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潮呈现。

    那么在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要说文学思潮的话,我想“志愿文学”应该是重要的一个。

    “志愿文学”进入大众视野,源于2017年10月共青团中央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志愿文学”征文活动。随后,“志愿文学”论坛、“志愿文学”网络作家基层行采风活动在全国展开,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正如广西师范大学团委苏明老师这样感慨:“在成都的武担山脚下,在西藏、新疆、贵州的山尽云深处,我体会了文字的力量,志愿的力量,也见证了文学与志愿碰撞所闪现的温暖和纯真。”

    诚然,任何一个文学思潮都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它一定是因为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强烈的现实召唤。

    无论是1983年2月27日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与西柳幼儿园签订了第一份“综合包户”协议书,还是1993年12月2万余名青年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在京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兴起、发展并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时代风尚的。

    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大力倡导志愿服务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如今从少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汇聚起磅礴的社会正能量,散发出灿若星辰的独特魅力。而这种魅力是通过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奉献和呈现的,是通过志愿者做出的每一件平凡的事情累积和彰显的,是通过接受志愿服务的每一个弱势群体支持和铸就的,是通过心手相牵的志愿精神汇集和传承的。那些有血有肉、有爱有梦,有情怀有大义、有良知有担当的故事,不仅属于志愿者,更属于每一个人,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每一分子。发掘、整理、创作、出版那些散落和埋藏在亿万志愿者笔尖和心中的感悟、日记、书信,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作家的责任和使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高举志愿精神火炬,用文学形态讲述志愿故事、唱响新时代真善美之歌,从而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声音,我想应该是“志愿文学”应该秉持的品质和内涵。

    (徐庆群,副编审、青年作家,出版若干专著。从事志愿服务20年,2006年出版我国首部志愿者题材报告文学《他们在行动——中国志愿者纪实》,开“志愿文学”先河。)

忽如一夜春风来
冬日暖阳
志愿者瞬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