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志愿者》是由佛山青年作家苟文彬创作的16万字长篇报告文学作品,2018年5月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王治勇即菠萝,是佛山市菠萝救援服务中心创始人、《菠萝志愿者》的主人公,1990年1月从四川达州到广东佛山打工,最终成长为广东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菠萝志愿者》一书,详细、生动地描写了这个由一粒种到一棵树,由一棵树到一片林的成长过程,回答了“新时代的志愿者是怎样炼成的”这个时代精神命题。
扫码看这部书的前三章。
--------------------------
打工路上,王治勇并没有忘记出来谋生的初心,就是要通过自己劳动,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大哥二哥读高中的成绩越来越好,老师说都是大学生苗子。“那时候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都不容易了,但是刚好两个哥哥读书都不错,能够出一双,那岂不显得我们的付出更有价值?”王治勇说。
父亲、姐姐和王治勇都出来打工挣钱,家里经济条件还是比较困难。1991年,大哥也只好出来打工。大哥干活非常卖力,但看到哥哥沦落到跟只读了四年书的自己一样,王治勇说:“哥,你还是回去读书,我来支持你。”就这样,打工三个月的大哥重返校园。
从刘先生那里学到开铲车技术后,王治勇进了一间工程公司,收入一下子从130元提升到200元一个月,但即便这样,王治勇依然同时干着两三份工作。其实从1991年起,王治勇就同时有两三份事干了,这些兼职都是当初他带出来的老乡们“回馈”给他的。面对老乡们的热心,王治勇心里满怀感激。
“大哥重回四川读书后,当时很有干劲,觉得这日子有奔头了。哪怕兼职的活重一点儿,累一点儿,也无所谓。我的身体状况慢慢地壮实起来,也得益于那些年的锻炼。”是的,而今站在我面前的王治勇,身板依然不是很高,但已经非常敦实,完全想象不出他当年竟是一个弱不禁风的汉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亲、姐姐、王治勇辛苦打工换来的经济支撑下,1992年大哥考入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院建筑系,1993年二哥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家里一下子出了两个大学生,这在贫穷、偏僻的北山乡,的确引起了不小轰动。在狮山的老乡们也为王治勇祝福,认为这些年他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王治勇非常高兴,就唱起家乡诗人梁上泉写的歌曲《小白杨》。王治勇说:“梁上泉是北山人,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我对歌词很有感触,‘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这不仅是写给边防卫士的,也是写给我的。”
据王治勇回忆,他第一次从广东回到四川家乡,对妈妈说起刚到南海的经历:“整天脑袋晕乎乎的,上吐下泻了一段时间,后来腿上又长了个大疮。”妈妈一听,就说:“这是水土不服。”临走时,妈妈用玻璃瓶子装了些泥巴,又在里面灌满水,然后交给王治勇,叮嘱他到了南海,喝两三口瓶子里的水,脑袋、肚子什么的就不会不舒服了。
遵照妈妈的话,王治勇到南海后,真的喝了几口玻璃瓶子里的水,喝完后身体的确没有发生异样。“我觉得很神奇,所以后来只要身子哪里不舒服,我就会打开玻璃瓶喝几口。水喝完了,我又加上白开水,一不舒服就继续喝。有老乡说兑这边的水没用的,一定要兑家乡的水。但我觉得有用呀,喝了的确好了呀。现在想来有些好笑,这可能是心理作用,因为感觉这瓶子里,装的不是泥水,而是妈妈满满的爱。”
1994年,王治勇所在的工程公司,因为老板转行而关闭。王治勇买了一辆摩托车,做起了菜生意。
现在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习惯,就是当年养成的。一天的时间,基本是这样安排: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回屋吃完饭就抓紧时间睡觉,睡到半夜起床,先去大沥拉几百斤河粉,然后送去狮山、官窑的大排档;送完河粉,就去菜市场进蔬菜,拉回来交给父亲、姐姐去穆院市场卖。
“第一次在穆院市场做菜生意时,一个下午赚了26块钱。可以说这是我平生做生意攫取到的第一桶金,一家人高兴惨了。”王治勇至今谈起自己这事,依然眉飞色舞,丝毫不掩饰对自己当年的“崇拜”。
这样一笔26元的“巨额”收入,激发了他创业的斗志。自那以后,王治勇每次拉回来的青菜,都有五六百斤重,在他看来,多拉一斤就多挣一毛钱。“因为捎得太多,别人都看不出来我到底开的是三轮车,还是摩托车。加之我个头小,车子停在面前,只见到小山堆一样的菜,见不到‘小菠萝’在哪里。如果叫我现在再这样,绝对做不到了,而且也太危险了。有几次拉菜等红绿灯时,都睡着了,还是被后面的人走过来把我拍醒,才继续前行。”
尝到做生意的甜头后,王治勇开始扩大经营范围,包括开士多店,搞百货批发、维修部、废品回收、养鸡场、养猪场等等。
苟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