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摒弃“老派思维”和“圈子意识”

给青年写作者更多机会

中国青年报社 黄帅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22日   01 版)

    “有关青年作家在今天面对何种难题”的讨论,之所以能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大概跟它切中时弊有关。虽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难题,但当下的青年写作者,的确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当然,这其中也蕴藏着可贵的机遇。

    有读者提出“创新才是文学永恒存在的真谛”,若年轻作家失去了创新力,文学也就丧失了活力。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看,所谓“创新”的问题并非如其表面那么简单。文学意义上的“创新”不同于科技领域的创新,并非“越新越好”“越发达越好”,文学的标准从来就没法被量化,所谓“文学的进步”在学术领域也充满了争议。换言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文学观念、技法的创造与革新,而在于能结合历史传统与现实内涵,从而使文学获得面向未来的光亮。

    譬如,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黄金年代”的1980年代,并不仅仅是个“创新”的年代,而是在古今中西的文学资源与互动中获得了一种难得的融合。一方面,寻根文学接续了民族文化与乡土叙事的传统,试图从传统的养料里汲取文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先锋文学、现代派文学与西方现代性的话语接轨,所谓先锋叙事也是现代性叙事在中国的一种实验。虽然这些文本实验未必是成熟的,但起码开掘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话语,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创新”的另一个层面是思想的创造与展开。文学大花园从来不是独木成林的,有些作家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凭借绚烂的文笔散发芳香,但也有一些作家极具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依靠敏锐的观察与独特的视角来解读生活与世界,他们往往会在文学史转折点上画出点睛之笔,但他们的作品,也很有可能在时代风云的遮蔽下被隐藏、湮没。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的,“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其实在当下,我们格外需要的是那些有思考质感的作品,需要鼓励年轻人从生活中挖掘思想的光芒,而不是简单沉溺在个人情绪的喃喃独语中,关注现实与世界,进入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才是我们最渴望看到的青年写作。

    但古人也讲“文章憎命达”,古往今来的惊世之作很难出自矫揉造作的滥情调调里,更不可能出自丧失本心、被外界不相干的话语所裹挟、所扭曲的文学状态中。正如有读者称“青年作家需要精神导师”,一个好的榜样对年轻写作者的激励是无穷的,这不仅是文学技法上的鼓励,更是文学精神的指引。在我看来,不论文学形式如何,真正出色的文学最终还是要回到人道的传统上,回归永恒命题的思考和人性的关怀与尊重上。

    这样说并不是排斥各种后现代主义对现实揭露和批判的路子,而是对当下不少过度地追求文学形式,乃至浮躁的文学场域的一个反拨。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依然把那些看似老派的文本奉为经典之作,并指出其成为经典的原因,这或许说明回归传统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叙事的作品风格,正在成为世界文学未来可能的转向。我们作为青年人来讲述故事、书写文学,虽然落脚点是细微的,但毕竟“得其大者兼其小”,若能从更专业和深邃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创作,岂不是更好更可贵吗?

    除了“创新”和“精神导师”的问题,还有读者称应该“打破青年作家没有写作矩阵的现象”。其实,不管“矩阵”也好,还是“梯队”也罢,其既需要专门培养和塑造,也需要更多自主性的探索。专业的作家班、培训班或者文学类刊物,的确为培养新人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我们也要警惕其中的过度圈子化、功利化的问题,尤其是年轻的90后、00后们刚刚开始接触文学创作,应该获得更多精神层面的教养,而非现实目标化的“教育”。

    对此,我们固然要发挥已有文学“矩阵”的作用,更要鼓励、至少包容那些来自青年人当中的自发的、原创的文学创造,正如现在有很多青年人在自媒体、文学网站上发表作品,其中不乏天才之作和极具潜力的新人,但如果他们不被纳入所谓的“文学场”,这些有创造力的青年写作者有可能就在现实的逼仄空间里逐步丧失了未来的可能性。更何况,被一些人营造的所谓“文学场”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其中充满了裂隙,而文学史上那些异军突起的出色作家,往往就从这里面迸发出惊人的能量,但这毕竟需要长期积累和很多运气。

    对更多有志于文学的青年人,我们要包容并扶持他们,尊重他们各种看似离经叛道的创造与灵感,摒弃“老派思维”和“圈子意识”,尽量给更多文学青年以发声、发力、发光的机会,这也正是《中国青年作家报》的责任所在。

与青年一起成长 助推青年写作者圆梦
吴义勤:文学的经典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写作,一个人的漫长修行(随笔)
给青年写作者更多机会
你好,我是阿娜尔古丽
白话书信:一部再版39次的书
别人的“糖丸爷爷”,我的谦谦君子父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