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白话书信:一部再版39次的书

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 王军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22日   01 版)

    武警工程大学学员 赵浩 绘

    高语罕《白话书信》书影。作者供图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高语罕(1887年8月1日——1947年4月23日)这位“五四洪流中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撰写了引导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个人前途和社会问题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为中国未来撒播革命火种的《白话书信》、《青年书信》、《青年女子书信》、《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书信体)》等30多部著作。其中,1921年1月出版的《白话书信》,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先河,与胡适《尝试集》、陈独秀《独秀文存》一起成为亚东图书馆最畅销的三部书,再版39次,影响无数青年志士。

    高语罕青年时期亲睹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亲历“启武汉之先声”的马炮营起义,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与韩衍发起组织“维持皖省统一机关处”,组建保卫安徽省城治安的“青年军”并任秘书长。1912年,高语罕赴日本留学,参加陈独秀、李大钊等组织的活动,其间回国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底,高语罕同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在上海创办了“正德小学”,专门教育亡命上海的革命党人子弟。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高语罕连续在《青年杂志》第1卷发表《青年之敌》和《青年与国家之前途》,论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年前途的阻碍,探讨了生死问题等人生之究竟,论述了国家之起源以及国民之责任:

    “吾青年当进德修业之时,正为世储才之际,知其障碍而去之,识其究竟而皈之,明其责任而负之。中庸思辨之学、大学知止之道,不可一日忽也!不可一日忽也!!”

    高语罕还在《新青年》第2卷3、4、5号以“淮阴钓叟”笔名发表了《青岛茹痛记》,揭露德、日帝国主义在山东的罪恶。两年后,在巴黎和会上正是因青岛问题成为导火索,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而这与之前革命志士们的舆论工作是分不开的。

    以《新青年》为重要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运动方面的补课,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由于高语罕在其中的作用突出,他被时人称为“五四洪流中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1916年秋,高语罕经留日同学刘希平推荐,到安徽省立五中任国文教员。高语罕革除国文、伦理、修身课中的陈腐内容,加进《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宣传的新思想、新文化。他还热心帮助学生组织各种团体,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为了使工人受到教育,又创办了“义务学校”和“工读学校”,学校男女都收,对象是人力车夫、纱厂工人等。后来,他又自筹资金,创办了两所商业夜校,主要招收各商店店员、学徒及其子弟。

    高语罕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如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李克农、李宗邺等都是芜湖五中的学生,后来成为叶挺独立团营长的曹渊、孙一中以及曹鼎、李坦、凌霄、崔有斋、薛卓汉等烈士都是工读学校的学生。朱蕴山回忆,“安徽的运动,实际上是从芜湖五中开始的”。而新文化运动种子的撒播,“是与刘希平、高语罕两位老师分不开的。希平先生在教育界德高望重,高在朋辈中负有才名。”(《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

    高语罕还经常与陈独秀、胡适、高一涵、李辛白、蔡晓舟等通信联系,讨论新文化运动问题。1918年10月,高语罕听说胡适回乡,便约请他到省立五中作学术报告。次年1月,胡适来到五中为全校师生作了演讲。高语罕教授国文选用的教材,除《新青年》等进步杂志上的文章及历代爱国诗篇之外,还有他自己动手编写的通俗易懂的教材。

    1920年1月11日,高语罕给胡适写信:

    “我现在把我三年来在中学校所教授的国文编辑出来,预备付印,给一般中学生作一个新文字的指导者。因为这是我大胆试验过的,且为现在一般中等学校的青年学生所必不可少的,而一般国文教育翰林、举人式的先生还在那里‘古文词类纂’纂个不停。又必得这种范本出来肃清他们,痛劝他们。等我抄好了,寄给你看看,还要请你指教指教。”(高语罕:《高语罕信九通》,载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

    高语罕在信中所说预备付印的书,就是根据他的国文教材整理出来的《白话书信》。这本书是高语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观点的集中体现,“每篇皆含有社会极切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1921年1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发行,第1版收100封书信。1921年再版时,由钱杏邨(阿英)作了精心校对。第4版收106封书信,分自序、绪论、家庭书信、社交书信、工商书信、论学书信6部分。

    这本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先河。这本书宣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唯物史观、无产阶级专政均作了通俗浅显的介绍,并且充分肯定和赞扬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及其苏维埃政权。

    高语罕在序言中所说“社会极切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运动以什么思想为指导,走什么道路,以何种方法来解决。

    “科学的社会主义,到德国学者马克思才发明。他是主张:人类底历史就是‘阶级斗争’(ClassWar)的历史;人类历史的变动,是意识底变迁,都是受经济变动、物质变动的影响。因此便组成他的‘唯物史观’底哲学(TheTheoryof Materialism);谈到社会主义,莫不以马克思为祖宗。”

    “马克思底社会主义,分做三项说明:(A)唯物史观;(B)赢余价值;(C)阶级斗争。‘他以为人类的文明史,不是由人类精神造成的,乃是由物质境遇造成的。’所以他的思想生活都是随着物质境遇变迁的,换句话说,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变迁,都是受经济变动的影响:这是他的‘唯物史观’的大概。”(高语罕:《白话书信》,第423—424页)

    由于《白话书信》的编写和当时的教学同步,因此根据高语罕创办商业夜校的时间推算,《白话书信》编写时间应该是1919年11月,这个时间是在北京政府下文普及白话文教科书之前,距《国语读本》的编写时间相距不到一年,因此也是安徽最早的白话文教学专门教科书。

    1922年3月26日,高语罕为《白话书信》第四版作序:

    这本《白话书信》,居然到了四版了,实在是“始愿不及此”!但是作者这一点小小的劳作,不晓得会与我那些知与未知的青年男女同志,和一般平民社会和劳动阶级的兄弟姊妹们的生活上、思想上,有了些影响没有。假使有了影响,还是好的呢?还是坏的呢?也不得晓得。不过时代的进步是很快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精神的——是一天不同似一天,人类生活的——物质的、精神的——满足,也一天难似一天。这本《白话书信》,当然免不了这种的恐慌。于是我抽了点时间,把它修整了一下:删掉几篇,又加入几篇。不敢说即此便可以满足我那些青年男女同志和一般平民社会及劳动阶级的兄弟姊妹们的欲望,却是有了这种倾向。

    1922年2月,亚东图书馆广告介绍,这本书“不但教授一般书信的知识,并且启发青年文学的兴趣,引导他们顺应时代的思潮。已有许多学校采用为课本。”这本书由于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国民党的审查机关专门批了“严予禁毁,以绝流传”的禁令。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后记》附录的国民党禁书目录中也有《白话书信》。至1932年8月,《白话书信》共销了27版,每版5000部,约14万部。此外,北京、广州、汉口均有翻印,总计20余万部。这本书最后总共发行了39版,影响了无数青年志士,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35年,高语罕在上海《申报》担任编辑时,他的同事艾思奇深受此书影响,创作了《大众哲学》。

与青年一起成长 助推青年写作者圆梦
吴义勤:文学的经典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写作,一个人的漫长修行(随笔)
给青年写作者更多机会
你好,我是阿娜尔古丽
白话书信:一部再版39次的书
别人的“糖丸爷爷”,我的谦谦君子父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