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未必可靠,可也符合常理。读了,未必会写。但会写,一定要会读。
生存的物质条件满足后,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享受诗歌。
通过海量阅读,积淀或唤醒体内的诗意。
读什么,怎么读?
首先要有阅读定力。
网络时代,诗歌生产快,传播快。打开手机,到处都在晒诗,定力稍稍不足,很容易眩晕呕吐。但是老麦固执地以为:一首诗要有点意思才会去读。这点意思可能是优美的“意象”,也可能是其他:比如个性化的语言,新鲜的视角、独特的发现等等。
我理解的“意象”就是“意”加“象”。你想表达的这点“意思”,要通过“象”来诗意呈现,否则就是其他文体。
一首完整的诗歌要能见得到骨、肉、血、形,这些要素有了完美融合,才能散发出诗意的光辉。
初习诗者,应少读云里雾里的玄幻诗,段子体式的口水诗!是好诗怎么排列都是好诗。检验是否是真诗,有一个办法可行:那就是把分行连起来读。诗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分行,而在于语言的断裂与跳跃,在于用意象诗意地表达情志。
诗主情,哪怕是叙事诗哲理诗,也包含着炙热的感情!一首诗里,如果读不到鲜活的诗意或诗味诗趣,那就干脆别读,反正可读的东西多着呢。
其次要有海量阅读。什么风格什么流派都要读一点,厚积方能薄发。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诗歌史。传统古诗,博大精深,教科书上教得多了,我不再赘述,要吸收其神韵,传承其文脉。
尽可能多读一些台湾诗歌,余光中,痖弦、洛夫、罗门、郑愁予等等,台湾诗歌是中西融合的典范。
中国新诗是舶来品,外语好的同学,尽量多读一些外国诗歌原著,古典的,现实的,浪漫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歌德,普希金,莱蒙托夫,惠特曼,泰戈尔,庞德,博尔赫斯,里尔克,辛波斯卡等等,学习外国诗歌中的现代后现代技术与理性。
麦笛,本名王德明,60后,川南宜宾人,中国作协会员。曾获中国作协、团中央、省市政府及《诗刊》《解放军文艺》《星星》《诗选刊》《诗潮》等多种奖励。著有诗集《笛语》《颤栗》《诗颂英雄赵一曼》。
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