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3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个人,一副楹联,半部官文化

河南内乡县衙博物馆 刘会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3月05日   03 版)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脍炙人口的名联源自河南内乡县衙,高高悬挂在县衙的三省堂,堪称县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据考证此联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撰写后悬挂于县衙内的三省堂,并流传千古,影响至今。今天我们看到三省堂所挂的这副楹联,为启功弟子、书法家张志和所书,它笔法遒劲、对仗工整,许多游客看到后都会在这里驻足留影,默诵抄录,是内乡县衙最具官衙文化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高以永,浙江嘉兴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会魁,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调任内乡知县。当时正值清初战乱之后内乡民生凋敝、经济萧条,高以永忧心忡忡,深感责任重大,夜不能寐,秉烛研墨写下了这副楹联。意思是为官者吃的穿的全是老百姓供给的,老百姓是官员们的衣食父母,当官者不能倚仗权势而欺压百姓,要记住自己也是百姓中的一员;得到一任官职,也不能自视高贵荣耀,为国为民即使丢了乌纱帽,也算不得是什么耻辱的事,不要说一个地方官没有多大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坏,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全靠地方的父母官。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子;下联的核心是讲为官之道,要正确对待当官者,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百姓。全联言简意赅、融为一体,朴实无华又珠联璧合、相映成辉,直抒胸臆谈民意,恬淡轻松道哲理,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启示作用。

    清同治《内乡通考》评论说:“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面对内乡如此不堪的县情,高义永以关心民瘼为本职,赈济灾民,广开荒田。他为政以宽厚为本,效法战国时单(shan)父县(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县令宓(fu)子贱,崇尚鸣琴而治,政简刑轻,重修了内乡县衙的二堂,并将原来二堂的“思补堂”改为了“琴治堂”。

    高以永秉性宽仁,爱护百姓,在处理命盗重案时往往慎之又慎,不滥用刑罚。曾经有一位孝廉畏罪亡匿,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被羁于县衙,高以永认为儿子犯罪不能株连老人,又考虑到放了老人却无人赡养,于是请示上级将他们祖孙二人一并释放,百姓无不称好。高以永在内乡任职九年后,考核优异,升任直隶省安州知州,后又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离任时,内乡百姓们扳道挽留,甚至有人追送达数百里。清康熙《内乡县志》为其立传,称“高以永,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后来,内乡百姓为高以永立块“德政”、“去思”两通石碑在仪门之前,并入名宦祠。高以永从内乡至安州,再从安州至户部,随身携带的只有几件衣服和几本书,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属于自己的财产,连灵柩都不能运回,靠亲戚朋友资助才得以归葬。

    高以永不仅是一位好官,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之一,身后留有《高户部诗集》一本,嘉兴《竹林八圩志》收录了其一生的诗作数百篇,仅见于康熙《内乡县志》记载的就有诗歌、碑文20余篇。

    一副官德名联迅速走红的背后不仅是其语言质朴、寓意深刻,而且所折射出的深厚官德文化更是引起人们的深思。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则民风淳,官德好,百姓就会仿效。反之,官吏失德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落甚至灭亡。内乡县衙现有楹联30余副,匾额30余块,镌刻于各房、门、厅等各个地方,这些匾额楹联多是封建官吏题联明志、告诫部属、戒约自勉之作,其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体现了有远见卓识官吏们的抱负、政愿、治安、修身等重要为政思想。比较经典的还包括:“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不求当官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这些对联无一不是用朴素的道理来诠释为官为人之道,代表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

    菊潭千载经风雨,官衙几度解沧桑。内乡县衙作为封建地方政权的实物标本,见证了千百年的时世巨变,是研究皇权社会的一座珍贵的“文史资料库”。楹联是内乡县衙官德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伟大智慧,展示着“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文化魅力。

冯骥才:人物一直在我心里成长
一个人,一副楹联,半部官文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