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真情地感受生活。
真实是一种力量。真是善与美的基础。写作要真性情、真思想、真态度。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没有真情就没有诗歌。
清明,等父亲
作者/麦笛
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所以每年的今天
我们都备好酒菜
在这里等
其实,见到你也不知说啥
生前也没有好好陪你
只记得夕阳压弯了你的腰
你用咳嗽喂饱了缕缕炊烟
然后又被风吹去
从此,每年春天
都有几窝鸟飞到这里
想和你说话
想听你没有唱完的川剧
想借着春光照一照
哪窝鸟飞得
更像你的墓碑
等你,我已不再流泪
旁边是你的大哥
前面有你的父亲
三座坟前都开着零碎的花儿
那一定是你们
唠嗑的声音
(4)独特地感受生活。
写作历来强调个性,作者对生活对事物要有独特的感受。作者首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事物的个性特征;其次是要用独特的主体心理和个性特征去感受生活,认识事物。比如古人吟诵松、竹、梅的诗篇数以百千,但都各有千秋、别有新意,就在于诗人们能独特地感受事物和独特地表现感受。
我们以蝉为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表现的是位居人上、声名远播者的孤傲之心。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表现的是诗人身陷牢狱中的重压感。
还有李商隐的《蝉》,表现的却是怀才不遇的失意。这是因为主体境遇不同,诗人的心理定势不同,在感受同一事物时,就带着个体的情感趋势去感受事物,因此同样是写蝉,却发现了不同的诗意,产生了个性化的感受。
(5)细腻地感受生活。
细节决定成败,艺术也是如此。感受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写作的观察既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又要关注事物的细节,感受也要小中见大、以微知著。
卖毛豆的女人
作者/王单单
她解开第一层衣服的纽扣
她解开第二层衣服的纽扣
她解开第三层衣服的纽扣
她解开第四层衣服的纽扣
在最里层贴近腹部的地方
掏出一个塑料袋,慢慢打开
几张零钞,脏污但匀整
这个卖毛豆的乡下女人
在找零钱给我的时候
一层一层地剥开自己
就像是做一次剖腹产
抠出体内的命根子
(6)深刻地感受生活。
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透视到生活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的情理,才能使写作超越事物表象而进入内在的层面。
黄石匠
作者/张二棍
他祖传的手艺
无非是,把一尊佛
从石头中
救出来
给他磕头
也无非是,把一个人
囚进石头里
也给他磕头
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