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最后一次到周庄,已经是两三年前的事了。其时,周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不要想象会有桨声灯影和阿婆茶,不要想象会有灰瓦白墙木雕竹楼及小桥流水熏鱼干,我说的不是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那个昆山周庄,那个享有“中国第一水乡”美誉的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周庄,其实和这里是有相当长的距离的。我说的是董志塬上的周庄,我身边的周庄,容纳着我的族人的周庄。
在董志塬腹地的农田深处,周庄就掩映其间。这个在时光的冲刷洗礼中从没闪耀过的村落,方圆不过十里,人口四千余众,既没出生过王侯将相,也没发生过史载事件,就只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普通小村。从早至晚,葱茏的树木缝隙里,炊烟从旷野袅袅飘逸出浓浓的乡间气息,泥土在清一色的庄稼下隐藏了深厚底蕴,宣布了她们滋养这方人群沉默寡言的基本格调。周庄其实一直都是沉默的。周庄村北那所简陋破旧的小庙,是周庄的信仰也是周庄的无奈。包括那些已经腐烂了的、曾经盘旋于机井上方的木质辘轳和一两处坍塌残存的庄园围墙和半截箍窑,以及田间某个坟头几棵粗壮浓密的柏树都能印证周庄的历史,但实际上,周庄却鲜为人知。
周庄朴实的村民已经记不清他们的祖先在周庄生活了多少代,也从没想过要让周庄声名远播。包括我的族人在内,他们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庄模式。周庄的男人大多是一些具备盖房建楼的建筑工匠,他们凌晨从周庄出发,垒墙抹泥忙碌至晚再回到周庄,然后十分惬意地修整一天里的疲累。周庄的妇女多半居家护理田园,她们的主要任务,在于孩子,在于屋子的清洁程度,在于一年里饮食生活的精心算计。周庄那些在外地参加工作的人们,也会时不时回到周庄,祭奠祖先,修葺老屋,倘若有时间上的宽裕,也必定会在周庄做几晚好梦。
周庄也可能会有故事。周庄的故事建立在男人们从相距不远的市区带回来的见闻,建立在婆媳妯娌之间的闲言碎语,也建立在十亩农田的收成、添置物件的新奇、婚丧嫁娶的各种遭遇之上,虽然平淡无奇,却也能够填充粗茶淡饭之外的生活空白。也有可能,随着某位牧羊老人的离世,经常散布在地畔边缘的几只绵羊就忽然不见了,拴在棚圈的那头肥壮的老黄牛也忽然不见了,周庄的麦田和玉米田仿佛更是愈来愈少,周庄在昼夜轮替里渐渐趋向了落寞。和董志塬上的其他村落一样,周庄显得万籁俱寂,毫无惊异。也因而,头顶湛蓝的天空,脚踩丰厚的大地,周庄就这样伴随着时间的前进在不断前进,静默而且沉稳,内敛而且从容。无论外界多么喧嚣,周庄都几乎一尘不染,静默无声。周庄的几个孩子,也许还在通向村小的路上玩过石子、约过架,但这些,都是周庄的过去了。
直到几年前的一天,这里扎下了石油化工基地的根,植入黄土深层打桩的威力使周庄的地下几百米都产生了震颤。于是,为了让周庄村民能重新拥有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由省上投资项目对周庄进行了异地搬迁。
从西向东,周庄一下子整体挪移了十多里路的位置,现在,已有部分村民相继离开养育了祖辈的土地入住新的居所,其他的集体迁移也仍然还在继续。新的周庄有了一道闪眼的光芒。尽管失去了祖辈多年耕耘的土地,但当年曾从无数媒介看到过的那张照片上的华西村整齐划一的别墅群,如今也有模有样地竖立在了新的周庄,从没想过的奢华居所成为周庄人显明的新标志。沿着靠近市区的公路行进,就可以看见东侧这片蓝顶白墙的别墅区宛如一盘散开的宝石,经过规划布置后耀眼夺目地镶嵌在黄土地面上。别墅、花园、硬化整洁的村道、积聚和睦的氛围,揭示着周庄人新的奋斗征程。
清晨霞光微露,周庄的头顶掠过一群鸟鸣。飞往小崆峒风景区的群鸟躲过化工厂的浓烟雾罩,沿着周庄的上空一路高歌,留下它们轻盈的身影。傍晚,它们又成群结队盘旋往返,和周庄再次打个照面,与此时幼儿园放学的音乐嘹亮的小广播一道,演绎出周庄自然和谐的旋律。
一段时间,我对于周庄的关注,就如同农历对应阳历,抑或是天晴了阴了、月圆了缺了那般明白和清晰。族人们对于周庄的坚守和别离、对于周庄的期望和维护、对于周庄的繁荣和生计、对于周庄的感恩和深情、对于周庄的挚爱和永恒,一幕幕都蕴藏其间。
走在周庄干净敞亮的小区,没有了空旷里的凌乱和散漫,一切都表现得紧凑而精致,甚至每个院落门前花圃里的每一束花草都经过精心栽植和巧妙搭配,每幢小楼都似乎彰显着蓬勃朝气饱含象征精神在向明天致意。从一幢幢别墅群间穿过,没有了鸡鸣狗吠,没有了尘土飞扬,静寂、明亮,宽阔、舒心,连同西墙外那片小树林,或者院内的巨型山石,都隐隐约约传递着一种如画的浓浓风情。融入其中,便如大地回春,满眼明媚了。
远方的那个昆山周庄占尽了水资源的先决条件,但我们身边董志塬上的周庄同样具备“天下黄土第一塬”的绝对优势,和昆山周庄媲美也并非没有可能。听说,早就有人为周庄的发展绘制好了宏伟蓝图,将与小崆峒连片开发,使千百年来董志塬上古老的传统文化再度重现,延续文明的脚步,助推文明的进程。这足以带给周庄人莫大的希望和振奋,周庄人的重新创业和未来幸福也即将实现。
甘肃庆阳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干部 吴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