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志愿文学征文获奖作品连载之二

善德薪火路(报告文学)

游磊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3月12日   10 版)

    题图为河南信阳乡村航拍。

    到了1982年,已经17岁的黄久生,怀揣着“当大货车司机,多拉货,多挣钱,回报自己恩人”的梦想,背着一捆破旧的铺盖卷告别了乡亲,从贫瘠的大山中走出,开始了他人生的打工生涯。

    初来乍到的黄久生,当置身繁华的省会郑州时,面对周围陌生的一切,他迷惘了;这让他心慌,这里既没有亲友,自己也没有什么技术,就连自个在这个大都市里能干点啥都不清楚。后来,还是在一位老乡的帮助下,借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街串巷卖起了大米。腿跑疼了,脚磨破了,嗓子喊哑了,他咬紧牙关挺住。

    1983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介绍到郑州航天建筑公司打零工。这一去,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在这条路上走得那么远……

    工地上,一开始干的是挖土方的活。那时他营养不良,体重还不到100斤。用手推车运土,一到下坡时,瘦弱的身子骨轻飘飘的被撅起来,悬在半空中。后来好心的工友怕他出事,只让他负责上土。他心想,推车推不好,上土咱一定得比别人快。不然对不起人家!

    接着,他做起了工地上搬砖提灰的小工。很快,他就成为诺大工地上大工师傅们最喜欢的小工。搬砖,总是随着师傅砌墙的进度,把砖及时地递到师傅的手中;提灰,总是观察师傅干活时不同的习惯,把灰放在师傅最顺手的地方。收工了,总是把师傅们使用的工具擦拭得明光闪亮,把工地拾掇的干干净净。

    就这样,从支模、摆线、砌砖到看图纸,他一一认真学习着,尝试着,熟练着。后来,终于能像师傅一样独立了,活儿一点也不比师傅差。渐渐地,就从小工做到了大工,从徒弟转身为师傅了。

    漫漫艰辛苦,悠悠打工路,所有这些,既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又让他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技能。但,要想做更大的事情,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于是,一个向上拼搏的念头在黄久生的心中升腾:用知识提高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

    接下来,他把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买来许多建筑方面的书籍。动手用工地上的下脚料钉了个方方正正的桌子,一有时间就趴在工棚里属于自己的桌子上看书学习。夜里,工地上的领班不让开灯,他就点根蜡烛,藏在被窝里看书,因过于专注,一次蜡烛灯芯烧着了旁边的胶合板,火苗蹿起,把他的头发都给烧焦了。

    凭着坚韧的毅力,他硬是系统地学完了建筑专业的全部函授课程并取得了河南城建学院的大学文凭。随后又取得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硕士学位。

    伴随着黄久生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对建筑知识的了解,他所从事的工作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职位也在一步步提升,从小工到大师傅,从组长、班长、队长,一直到成为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

    老家潢川地处大别山区,地少人多,交通闭塞,农民没有致富门路。1986年他第一次回乡,就决定带村里人出来一起干建筑。那年春节过后,他带出了40多名村民到郑州,做起了建筑工人。一到郑州,他就先给这些乡里乡亲们传授经验,并约法三章,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讲的一清二楚。白天领着这些老乡干一天活,晚上还要做总结。他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大伙儿:“干活眼头要亮,要有眼色,既然出来了,就要好好干,干出个名堂!”

    干活上他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一次,绑钢筋的工友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定的距离做,每个细钢筋的距离都大了那么一点点。被他看见了,毫无商量、毫不犹豫让全部返工重做;一个工友打的水泥柱子有蜂窝面,但对工程质量影响不大,他却让大伙砸掉重打。“咱干活靠的是诚信二字。没诚信,没活干,咱们就没饭吃!”

    黄久生的名声在老家越来越大,来找他要活干的人,已从村里扩展到镇里、县里,直到周围几个县的农民都来找他,其中还有一些是残疾人。早些年前,他在郑州西耿河租房办公,经常会有残疾老乡去找,房东就很奇怪,老是问他是不是残疾人协会的。现在他手下的20多名残疾员工,他都会根据各自的身体条件,尽力帮他们找活干,适合干啥就干啥。迄今为止,他已经在老家带出了一万多名农民工兄弟。

    温暖的力量让他的队伍“能征善战”。1997年,他带领400多人的建筑队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主体部分工程,该工程荣获了1999年度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

    1999年,他带领工友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再次摘得鲁班奖桂冠。

    2010年,河南获得了3个国家优质工程,他的队伍承建的郑州光彩大厦就是其中之一,他本人还到全国人民大会堂领了奖!

    这些年来,他的队伍承建的项目两次获得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还接连获得60余项省、市优质工程奖。这支建筑队伍已被行内赞誉为“河南建筑业的一只铁鸟”。

    在离别家乡几年后,1986年春节,当年一心想“挣钱回报恩人”的黄久生,重新踏上了晏岗村生养他的地方。那一年,他拼了命地干活,为的就是赶在年底能攒够3000块钱。

    离过年还有些日子,黄久生就在心里琢磨着,回去给乡亲们都买点啥。那时候的农村还很穷,大家穿的都是土布衣,城里也刚流行的确良。他就给乡亲们扯了长长几卷的确良,让他们做衣服穿;乡下人没见过南方的水果长啥样,他就购买了几箱黄澄澄的香蕉,让乡亲们尝尝鲜;去特产店买来核桃大枣,到水产摊办置了鱼虾海鲜……

    当风尘仆仆的黄久生满载着一手扶拖拉机年货的车回到村口时,全村街坊邻居老老少少都涌上了村头,“久生回来了!”乡亲们争相和他打着招呼,那一天,全村家家户户都收到了他精心购置的礼物。

    李小姑奶奶扯着一块的确良布,在身上比画来比画去,激动地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穿上这样好的花布!”

    黄传讯爷爷一辈子就没见过什么是香蕉,更不知道它是剥了皮后才能吃,急着拿起一根香蕉正要往嘴里塞,被一旁的黄久生拦住了,惹的大家好一场畅怀大笑!

    “久生真有出息了!”乡亲们都以为他在外面赚了大钱了,其实那年回去,东西一买,他自己身上也不剩下啥了。虽然说钱花光了,但久生心里很高兴:乡亲们私下里的一句话,“没有白疼这个娃!”让久生更是激动,他也为自己终于有点能力回报自己的恩人感到欣慰。

    1996年春节前,黄久生再次带足礼物回到家乡。双柳树镇的领导带他去看其他村的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户、特困户,寒冬季节,有的老人身上没有棉衣;眼看过年了,有的家庭没有买肉的钱。镇领导和他统计出了全镇的困难家庭户数,他为全镇700户孤寡老人买了肉、买了米、买了衣服,这样的做法此后成了他每年的惯例。

    2008年,久生又出资45万元建起了双柳树镇久生光荣敬老院。一共花了多少钱,他也没算过,但是全镇700多位孤寡老人的养老送终,他却全包了。老人们去世,他还要回家张罗,尽管有一多半老人,他以前并不认识。

    这一做,就是21年。21年来,他从来没有忘记履行自己的诺言。21年来,双柳树镇每一户困难家庭的生计、每一个孤寡老人的冷暖都成为他永远的牵挂!多年的赡养照顾和牵挂,已使久生和这些老人们情同亲人,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却是胜似亲人般的体贴和呵护。

    2009年4月16日,正在工地上忙碌的黄久生突然接到双柳树镇打来的电话,老家两位已是癌病晚期的五保户,非要和久生见上一面。他放下电话就急匆匆从郑州工地上立即赶往了潢川。

    在晏岗村李鸿金老人床前,老人拉住黄久生急得出汗的手泣不成声:“柱儿(黄久生的乳名),活着你养我,病了又花你那么多钱,你给买的衣服,我到死也穿不完,临走能见你一面,我死了也能闭眼了。”

    黄久生环视了墙上挂着的崭新鸭绒袄,心里一阵发酸。他心里清楚,老人这哪里是穿不完啊,是他们压根就一直没舍得穿啊。

    他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您放心,我再忙也要回来送你老上山。”临走,他又把买寿木的钱交给老人的亲戚,嘱咐他们给老人办后事时一定要告诉他一声。

    回郑后的第12天,李鸿金老人去世了。久生接到电话,又立即从郑州赶回老家,亲自把老人送上山下葬……

    他这样做,总认为是自己小时候欠乡亲们的情太多了,现在无论怎样回报都觉得不够。于是他在村口修建了一座感恩亭,表示他将永远铭记着乡亲们的恩情。

    为家乡父老做事,有多大力气就使多大力气,能做十分的绝不做九分。

    2003年抗击“非典”,他捐资13万元,为乡亲们购买防护设施。

    2007年,为夏楼村民组每家每户安装自来水,又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双柳树镇搞“村村通”,隆古乡修大路,潢川金秋助学,慈善总会捐款,造福乡亲的事一次也不缺席,前前后后总计花了好几百万元。

    赡养孤寡老人,每年大概也需要几十万元,这个重担,他一天也没有卸下过。

    20年的路,单靠简单的“责任”二字是走不下来的。说实话,他内心深处也有过纠结与退缩。了解情况的人知道,其实他并不是很有钱。工地也并不总是一切顺利,困难的时候,被人追过债。有一年回家最晚,快到年根了,民政所长余辉给他打电话问咋还不回,说老人想他了。他骗余辉说工地忙,其实是没钱拿回去,这边要不来钱,那边还欠着别人钱。腊月二十八,终于借到钱了,终于回去了,终于回到老人们的面前了,那一年那一次去看老人们时,为讨老人们开心,他硬是强颜欢笑地压抑着内心的一切。

    平日里也有朋友对他说:你现在又不是很有钱,非要硬挺着干啥?真是钱挣的多了,再做也不迟啊!

    面对着这样的话语,他则一笑了之。他向笔者坦言:我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在我眼里,钱什么时候都能挣,而老人们却一年一年地老去,孝心不能等,报恩也不能等。

善德薪火路(报告文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