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为线索,后被改编成影视剧,搬上荧屏银幕的作品有多部。其中,影响较大是一部以乔安山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
1995年2月,当中国青年报“冰点”将乔安山列为采访对象时,乔安山还是个不善言谈、四处躲避记者,只想踏踏实实做点好事的普通老人。在雷锋牺牲后的三十多年中,他一直在懊悔中度日。
1995年5月9日,《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用了一个整版发表了长篇报道《乔安山的故事》(作者王伟群),乔安山一下子成了读者关注的热点人物。1997年2月26日,一部以中青报报道为基础,乔安山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北京首映。
乔安山成了“名人”,每年全国巡回演讲,受到热烈欢迎。
2001年4月22日,济南铁路局曾专门邀请乔安山上新时期雷锋精神教育课。
在雷锋22岁的人生旅途中,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谁受他的影响最大?得到他的帮助最多?谁和他最有缘分?当属乔安山。
乔安山和雷锋之间有许多巧合的事情,两个人个头都不高,同属小个子族;两个人在旧社会都受过苦、放过猪牛;雷锋1940年生人,属大龙;乔安山1941年生人,属小龙(蛇)。
当时年逾60岁的乔安山认为:雷锋精神既是狭义的,又是广义的,这种精神可以涉及到各行各业。说到激动处,乔安山抬了抬身子,大手一挥:说句心里话,我也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替职工说句话,我们当工人的不希望领导能对我们怎么样好,有时能给一个笑脸工人就满足了。
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但乔老直白的话可能太过刺耳,个别领导红了脸、出了汗。望着乔老因激动而泛红的神情,在座的很受感染。
乔老告诉我,没有雷锋,谁知道我乔安山呢?自己一个只念过3年书的普通工人,凭什么能得到许多高的礼遇呢?人们是在怀念雷锋啊。
最让乔老难以忘怀和不安的是:雷锋不仅在思想上、工作中真诚地帮助自己,而且在生活中也无微不至地关心自己。在自己家庭和母亲有病时,雷锋曾三次以儿子的名义给自己的家中和母亲寄钱。可以说哪位战友也比不上雷锋对自己的帮助多。两个人的关系用乔老的话讲:真是密切得到家了,没得说了。特别是在雷锋牺牲时,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是自己开车、雷锋指挥时而倒下的。因此自己觉的对不起雷锋班长,欠他的太多太多、负于他的太多太多。应报答他的许多许多,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也是没法报答完的。
乔老认为,自己和雷锋的这个关系是无人能代替的,因此自己必须想着雷锋的后事、大事,让人们永远地看到雷锋,怀念雷锋、记住雷锋,把雷锋永远留在人间,让子孙后代、一代接一代地把雷锋精神传下去。
一个孩子曾向他提问:“我做了好事,却不被同学们理解,应该怎么办?”
乔安山回答:“只要心里觉得这件事是对的,你就去做,不要让别人的言语左右你。”
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举办“中青报金牌读者(第二届)授牌·邀请报道对象回家”大型社庆纪念活动时,特意邀请了11名具有代表性的报道对象,乔安山是其中之一。这些“中青报报道对象”从报纸版面上走了下来,走进报社这个他们一直神往的精神家园,与读者、编辑记者一同回望那些曾经影响一代人、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报道。
乔安山受邀来中国青年报社参加活动的时候,胸前总是别着一枚红色的雷锋像章,格外显眼。他说,战友的头像,就是自己的“标志”。在接受记者付雁南采访时,乔安山说自己最喜欢给小学生、中学生讲雷锋的故事,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孩子抓起”。
在2013年4月26日的网络访谈中,乔安山两次向中青报表示感谢。一次是为了那篇《乔安山的故事》,让他的人生因此天翻地覆。更重要的一次感谢,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雷锋。
他说:“如果当年没有《中国青年报》对雷锋的报道,毛主席就不会题词向他学习。我感谢你们。”
现在的乔老,幸福地安度着晚年生活。“春雷未动似韧锋,骄视云河可安山。”雷锋的精神品质,至今不过时,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雷锋精神感召下,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学习雷锋的行列;乔安山为宣扬雷锋精神,唤醒大众灵魂疾呼奔走,在无私地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着。
济南铁路局 张道友 中国青年报社 只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