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纸诫子书 千载为父情

中国青年报社 谢宛霏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4月02日   04 版)

    湖北孝感,大悟县第一中学内的诫子书塑像。

    最近,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一封家书》走红,节目邀请明星嘉宾写下并朗读家书,致敬最爱的家人。通过一封对家人的家书,唤醒了现代人尘封已久的情感,也打开藏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亲情。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书信是居于异地的亲人们用来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家书更被寄托了诸多情感。

    说到家书,不得不提的就是古代家信中的“千古绝唱”《诫子书》,“一纸诫子书,千载为父情”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与“智”的代表。诸葛亮青年时即追随先主刘备,以联吴抗曹为根本方针先后占领荆州、益州等地,此后全力发展蜀汉政权,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却多无功而返。最终因积劳成疾,于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终年54岁。

    《诫子书》是他临终前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蜀国上下日夜操劳,虽中年得子却无暇顾及教育,临终前写下这封家书告诫其子诸葛瞻。此封《诫子书》也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最为推崇的“教子经典”。它浓缩了诸葛亮毕生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发人深省。它不仅是诸葛亮最后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是成为了人们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篇通过一个“静”字,表达出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父亲对稚嫩无知的幼子将来为人与治学态度的殷切希望。

    “静”主要是心的宁静,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心的宁静。故而最终他们都能达到了自己所要的目标。唯有“静”才能修身养德,唯有“静”才能志存高远,唯有“静”才能励精图治;否则年华随时光飞驰,斗志也随岁月流逝,最终人生凋零败落,一事无成,追悔莫及。

    诸葛亮年轻时在隆中隐居,平日自比“管仲、乐毅”,时人对他不屑一顾,只有徐元直、崔州平等好友知道他的才干,诸葛亮当时还与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交好。适时刘备正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同时也积极笼络当地名士豪杰。司马徽在与刘备会面时表示“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此后徐庶在被迫投奔曹营之前“回马荐诸葛”,于是刘备便“三顾茅庐”,请出了当时“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便凭三寸不烂之舌在江东“舌战群儒”,成功激起吴主孙权的斗志,赤壁一战,大败曹军。随后设计平定荆南四郡,力荐庞统。攻取益州之后,安抚身边的人接受“睚眦之怨无不报复”的法正,最终达成“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随后曹丕称魏,关羽麦城兵败,张飞遇害,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夷陵一战,陆逊业火燃尽刘备最后一丝气力,刘备白帝城托孤。“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随即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之后诸葛亮尽心竭力辅佐刘禅,数次兵出祁山剑指中原未果,自降三级。最终因积劳成疾,星落秋风五丈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究其一生,修身治国平天下,虽未成大功,但淡泊的心境与不屈的品格依旧是震撼人心。不逐名利,勤学不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而穷其一生的人生感悟与治学态度也在《诫子书》中悉数传予其子诸葛瞻,而其子诸葛瞻谨遵父亲的教诲,也成为了一个淡泊明志的人。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时,诸葛瞻在敌我差距悬殊的情况下未有丝毫动摇,最终中伏自刎;其长子诸葛尚亦率军血战,寡不敌众,战死魏军阵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几十年,从书信、电话,到后来的聊天软件,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技术革新让生活日新月异,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惯逐渐淡去。网络时代有快的好,书信时代有慢的内容值得回味。家书丈量了家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一纸诫子书 千载为父情
创作是无中生有,批评是沙里淘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