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跳动的音符串起的文学故事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郭冰茹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4月02日   16 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公众号看看还有哪些神秘的歌手出现。

    著名文化学者郭冰茹(右)在听赏席做点评。

    关于家书的歌曲,1990年代初李春波的《一封家书》让人印象深刻。

    《流淌的歌声》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大多是90后。(供图 黄敏丽)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伴随一些流行歌曲,任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只要那难忘的旋律响起,熟悉的歌词便会不由自主地冲口而出,这些老歌会把你带入曾经听到它、唱起它的场景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岁月如歌。歌声记录我们走过的日子,记录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点滴感受,一如我们读过的文学作品,总有一些精美的诗句,一些动人的细节,停留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或忧伤,或感奋,或同情,或励志……这些都是属于我们个人的成长故事。节目主持人赵屹鸥说:“为岁月留歌声,让往事有温度。”歌声流淌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生活的变化在当代文学和流行音乐中的呈现几乎是同步的。当我坐在听赏席中,随着一首首熟悉旋律在耳边响起,听一个个经典歌曲传唱人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作为一位当代文学的研究学者,我的知识背景很容易让我将这些歌曲与中华文化,与文学故事,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个人的成长记忆联系起来。

------------------------

    广东卫视一档音乐综艺节目——《流淌的歌声》3月23日首季结束后,不断有朋友和学生问我:一个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为何要去点评流行歌曲?那一首首经典老歌和文学创作有什么关系?那些歌曲背后的创作故事,对青年写作者有什么借鉴意义?节目中“时代同行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对追梦的文学青年有什么启发和帮助?……当《流淌的歌声》远去时,作为听赏团的一员,我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记录下来,与青年朋友们分享。

    我愿意——追梦人的执着

    第一次听到《我愿意》是王菲唱的,她的声音空灵缥缈,如泣如诉。当时只觉得那是一首唱给爱人的歌,好听、专情、投入、执着而不顾一切。在现场听它的曲作者黄国伦亲自演绎这首歌时,却有着非常不同的感觉。

    黄国伦是一个有着音乐梦想的工科男,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他心里总是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想,想要做音乐。经过一番纠结之后,他辞了职,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四年的奋斗目标,开始了追梦之路。差不多四年了,尽管他非常勤奋,却总是写不出唱片公司认可的作品,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为刚刚到香港发展,还是新人的王菲写歌。也许是有感于这些年艰辛的追梦之路,有感于自己对于音乐的执着,黄国伦写出了《我愿意》。“我愿意为你忘记我姓名”“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

    黄国伦说,当你完全抛开自己的功名之心,忘记自己的时候,旋律就仿佛自然而然地流到了笔端。黄国伦的《我愿意》的确唱出了这种“忘我”和投入。

    我常常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比我们更年轻的80、90后,是成长在一个看重自我的时代环境中,于我们而言,“我”的感受、“我”的权利、自我的价值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努力是因为我们渴望回报,我们付出是因为我们想要回报,我们有功利心这本来就无可厚非。然而听到黄国伦演绎《我愿意》,我终于明白,这首歌之所以令我动容,那是因为他唱出了那种为了追梦而忘我的执着。而《我愿意》也是他写出的第一首排行榜冠军的歌曲。

    在《流淌的歌声》中,我遇到了许多追梦人,他们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追梦故事常常令我动容。

    巫启贤大学毕业后跟几个朋友组织了一个乐队,自己写歌唱歌,经济困窘的时候几个人靠快食面支撑。林依轮为了唱好那首《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苦苦练习,在没有电脑完善后期制作的上世纪90年代,光录制这首歌就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是一句我从小听到大,听得几乎不耐烦的格言,然而坚持梦想,愿意付出,不辍前行才是耕耘的动力,对音乐人、歌唱者是这样,对追梦的文学青年也是这样。

    一封家书——最朴实的情感表达

    李春波在中山大学梁銶琚堂唱起《一封家书》的时候,我正在北京读大学。离开父母的日子久了,感受到了齐秦在《外面的世界》中所唱的那种“很精彩”和“很无奈”。那时候跟父母的联系主要是书信,打长途电话要去学校的电话亭,排队不说,还很贵。平时最开心的,是收到家里的来信,最纠结的,却是给父母写信。因为出门在外,总要把自己锻炼得很坚强,把自己的心磨砺得粗糙一点儿,总要对自己说有困难要自己克服,总得告诫自己别让远方的父母瞎操心。所以,当我们在宿舍里第一次听到《一封家书》的时候,觉得李春波唱的就是我们自己。整首歌的歌词,像写信,平平淡淡,朴实无华,说出来的都是我们平时在信里写的,没说出来的,也都是我们心里想的却没法写的。

    还有一首唱父爱的歌也是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叫《父亲写的散文诗》。词作者董玉方将父亲日记中的片段采撷成词,许飞说这首词在她的书桌里躺了好几年,在她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爱之后为这首词谱了曲。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成长故事,只有当孩子意识到了父母的柔弱、卑微、无助,他才开始真正长大,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虽然我们未必经历过这首歌里的那些日常生活的片段,但我们能体会到父亲的那种无奈、困窘和对女儿深沉的爱。

    许飞的《父亲写的散文诗》是女儿唱给父亲的歌,赵照的《当你老了》是儿子写给母亲的歌。

    《当你老了》原本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首爱情诗,也是从一个普通的场景进入,写一个白发老人坐在炉火前静静地打盹,岁月带走了她的青春,却带不走倾慕者对她的爱。许多人认为爱是需要激情来维系的,再浓烈的爱也抵挡不了岁月的侵蚀,然而叶芝用这首诗表达出爱的坚韧和恒久。也许正是因为这首诗中对爱的坚守打动了赵照,他改动了其中的部分诗句,用浅吟低唱的方式把这首歌献给年迈的母亲。

    这就是真情实感的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刻意的修饰,却能触及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祝酒歌——与时代同行

    李光羲老师演唱的《祝酒歌》是我小时候在广播里、电视里听得最多的一首歌,可以想象那时候这首歌的影响有多大。作为一个歌曲门类,祝酒歌一般都是在欢庆胜利或者节日庆典上演唱,以制造出一种热情、喜庆、热烈的气氛。然而施光南作曲,韩伟作词,李光羲演唱的这首《祝酒歌》,不仅唱出了那个年代人们欢庆胜利的喜悦,也唱出了百废待兴中,建设者们的豪情。

    一首歌曲可以反映一个时代,或者说时代风潮总能体现在一些歌曲中,让歌曲成为时代的见证者。

    要说名著《西游记》,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1986年首播的电视剧《西游记》成为每个寒暑假各大卫视必然会重播的经典,而其中蒋大为老师演唱的《敢问路在何方》也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吴承恩的原著《西游记》是一部内涵丰富,意旨多元的古典小说,杨洁导演将其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后,突出了其中唐僧师徒历经艰难,执着不悔的取经之路。杨洁导演之所以这样改编,呈现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那种不畏艰险、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而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正是这种时代风貌的展现。

    对时代风貌的展现,流行歌曲和当代文学几乎是同步的。我上课时给学生讲文学的“寻根”,提及这一思潮时会强调,1980年代中期中国的知识界有一种“现代性的焦虑”,那就是我们渴望追上世界的潮流,我们希望“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依然记得那时候写作文最常用的开头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文学的“寻根”就是希望从民族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寻找到文学发展的动力,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价值。

    几乎与此同时,歌坛上刮起了一阵“西北风”。《信天游》是“西北风”的代表作品,它的词曲作者却是广东的音乐人刘志文和解承强。刘志文提到当年写《信天游》是源于画家罗中立的那幅经典油画《父亲》,在画中,刘志文看到了中原文化的厚重,老百姓的朴实,这幅画成为中原文化的象征,为音乐人带来了创作灵感。《信天游》的曲子融合了陕北民歌的特点,又加入了摇滚的元素,就如同文学界的“寻根”,讲的是非常中国化的故事,却也借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本土和西方创作元素的融入,反映的恰恰是那个年代中国和西方的一种对话。

    有朋友戏言,唱卡拉OK最暴露年龄,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歌曲,这话可能不假。不过广东卫视《流淌的歌声》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大多是90后,听他们聊起这些老歌,好像也并不觉得有多么隔膜。这也许是所谓时光流转,经典永存吧。

跳动的音符串起的文学故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