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5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风采

诵读者幕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龚蓉梅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5月14日   16 版)

    Dora/制图

    扫描二维码听《西盟的早晨》。

    扫描二维码听《三十个太阳》。

    扫描二维码听《韩国端午祭》。

    扫描二维码听《乌江》。

    有一种声音,唤起了你埋藏许久的情感;有一种声音,引发了你与文字的共鸣;有一种声音,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在心里盛满了感动,仿佛穿越时空般回到生命中的某一时点……这就是诵读的魅力。

    为了烘托出场景氛围,引领读者感受文学魅力,《中国青年作家报》自3月1日起在微信公众号开辟了“你写我读”栏目,新媒体编辑邀请读者对发表在《中国青年作家报》的佳作等进行朗诵。诵读者以自己对文字的体会去诠释,用富有情感的声音来表达作品内涵。他们富有情感的声音表达,让听者产生情感共鸣,以及从“阅读”到“悦读”的全新体验。

    《中国青年作家报》微信公众号中出现的朗诵文本,有经过时间检验的名篇佳作,如朱自清的《匆匆》、贺敬之的《雷锋之歌》、公刘的《西盟的早晨》;也有《中国青年作家报》读者的文章,如《乌江》《韩国端午祭》《三十个太阳》等。这些作品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或激情澎湃,或心存感动。

    朗读是一门艺术。这些诵读者为了用声音更好地体现作品内涵,让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倾诉,为了让文学作品入耳入心,他们在幕后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又是怎样俘获倾听者的感受?本期“当事人说”专版采访了“你写我读”栏目的几位诵读者,讲述他们幕后的故事。

    朗诵重现经典

    朗诵者:海之蓝(70后)

    本名 郭冬梅

    一个热爱朗诵、摄影的自由职业者。

    朗读作品:《匆匆》,《雷锋之歌》,《致平凡而美丽的中国女性》,《西盟的早晨》。

    听到海之蓝独特的声音,编辑以为她学过朗诵。海之蓝说,“我没有专门学习朗诵和播音,对于朗诵,用声音传达对文学的感受,仅仅是我自己的热爱。我喜欢用朗诵来重现文学作品的经典。”

    因为感情浓烈、富有韵律、打动人心等原因,1960年代至今的多场朗诵会上,贺敬之的《雷锋之歌》一直是乔榛、濮存昕、瞿弦和、张家声等朗诵艺术家首选的诵读精品之一。3月5日,我们请海之蓝朗诵这首诗歌,依然打动了众多读者:

    70后读者@郭家建:我太激动了。听了“雷锋之歌”的朗诵,听了这声音让我激情澎湃,好像回到了当年上学时,老师让我们学雷锋做好事的时光。

    90后读者@刘明阳:我没看过贺敬之的诗,听了朗诵后,我就去找他的《雷锋之歌》全文,又找了其他作品来看。这种激情很久没有过了。

    看到网友的留言,海之蓝也很动情:“《中国青年作家报》以‘你写我读’这种形式,为我与文学、我与网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我愿意继续为此前行。”

    “致平凡而美丽的中国女性”是《中国青年作家报》发表的原创文章,编辑认为也非常适合配乐朗诵,并决定在3月8日推出。

    由于“你写我读”栏目新推出,编辑部还没有更多的朗诵人才储备,便又找到海之蓝。当时她正在听课,是关于国画的讲座。她问编辑是不是很急,她还要40分钟才能下课。编辑不想打扰她,可是再找朗诵者真的来不及了。她听出了编辑的为难,马上在微信和编辑说:“你先把文本发给我看,我现在回家,很快能录好。”编辑是感动的,却不知道说什么好。编辑把准备好的文本发给海之蓝,只发了一个“抱拳”的表情符号表达感谢。20分钟后,收到了她微喘的语音信息:“我到家了,文本在路上已经看完,别急。我现在准备录音了啊,你不用给我回复,怕录音时有提示音录进去。”编辑果真没敢说话,只把感激留在心里。

    通过朗诵,让文字具有穿透力

    朗诵者:刘士帅(70后)

    天津证券从业人员,酷爱播音主持。

    朗诵作品:《三十个太阳》

    4月2日,《中国青年作家报》发起了“用笔纪念四川凉山森林火灾牺牲战士”的征稿活动,青年作者、青年读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其中,彝族诗人阿炉·芦根的《三十个太阳》被选中制作音频产品。

    编辑先后找了两位女读者进行尝试,她们都很快发来了朗读作品。遗憾的是,女声的朗诵无法准确传递这首诗中蕴含的对英雄的情感。我们马上调整方案,紧急联系了读者刘士帅。在与刘士帅之前的交流中,编辑知道他酷爱播音主持,业余时间还在某工作室担纲主播。刘士帅公众号里的每一篇朗诵文章,编辑都打开阅读和倾听,他的声音富有磁性,而且有很强的情绪张力。他朗诵的文章和讲述的故事,是那种从容的铺陈,让人回味。第一次,编辑约他的时候,不巧他正感冒,嗓子沙哑,不适合过度用嗓,遗憾错过。这一次,编辑约他时,先问他感冒好没好,他说可以朗诵了。

    刘士帅看到阿炉的诗歌后,先是熟悉了一遍,然后自己又演练了数次,以找到适合的表达语境,朗诵之前需要做的功课都在短时间内做完。因为时效性,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能迅速把握作品主基调,得益于他平时对朗诵作品的经验和积累。

    由刘士帅朗诵的《三十个太阳》,果然将大家的情感点燃。配合读者发来的诗歌,不同形式的表达,寄托了大家对“最美逆行者”相同的哀思和敬意。

    刘士帅说,拿到阿炉老师的诗作,“我的心情变得很沉重。阿炉老师的每一行诗句,都能让人感觉到疼痛。那种疼痛不是瞬间的,而是难以磨灭和消退的。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年轻消防战士的身影。我看到他们的疲累,看到他们的坚守,看到他们在危难中挺起的腰杆,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带着这样的感受,我的情绪很快便与阿炉老师的诗作融合在了一起。”

    80后读者@李钊:一首感人肺腑的诗歌遇上一位优秀的朗诵者,是十分美好的事情。凉山英雄不幸遇难的消息传来,彝族诗人阿炉·芦根在微信群里分享了诗歌《三十个太阳》,在诗人的笔下,英雄用青春的生命抱火而眠,舍身报国,犹如三十个太阳开拓出民族精神新的境界。一个个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恍惚间,我看到了莽莽火海中,英雄屹立不倒,光照日月的身影。刘士帅用朗诵对这首诗重新诠释,让我深刻体会到声音和文字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感受到文字和朗诵的相遇之美。

    适当配乐,创建朗读环境

    朗诵者:王越(90后)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音乐学师范班学生。

    朗诵作品:《韩国端午祭》

    王越本身就是学习音乐的学生,所以对配乐朗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也朗读过《西盟的早晨》这个作品,但是由于上课,交稿晚了一些,编辑部采用了海之蓝的音频。

    接到朗读《韩国端午祭》任务,王越对照作品内容,先是查阅了解韩国的端午与中国端午在起源、风俗以及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在阅读相关资料后揣摩作者的意图,再对照作品酝酿朗读的情绪。王越从小就喜欢朗诵,“小学开始,就学习朗诵、主持的课程,也是因为热爱,所以一直坚持到今,不断地对朗读技巧进行学习和摸索。”在每一个作品中,她都能通过朗读,体会到每一个作者所传递的独特情感,或细腻,或粗旷,或深情,或感人。

    正因为王越大学的专业就是音乐,所以她在背景音乐契合作品内涵的选择方面,对自己要求更高。她读完《韩国端午祭》的文本之后,脑海中就有了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她跟随自己的感觉找到配乐,并且根据文章中的场景对音乐进行剪辑,通过背景音乐的变化更加生动形象地完成朗诵作品。

    王越说,朗读文学作品对她的影响很大,给她在音乐创作上带来很多灵感,有时遇到很有感触的文章就想要创作一首乐曲。

    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朗诵者:潘幸泉(00后)

    石家庄第二中学高一6班学生,没有学过专业的播音技巧,朗诵文学作品完全凭借自己的热爱。

    朗诵作品:《乌江》

    潘幸泉从小就喜欢写作,在完成课业之余,每周都会坚持写作。因为学校不准带手机,编辑和她约稿,基本都是由她的妈妈代她和编辑交流。编辑把要求发过去之后,她的妈妈只问一句话:“什么时间交稿?”能感觉到,幸泉妈妈对女儿驾驭文字的能力非常有把握。

    今年春节期间,编辑部做了一期“春节假期我在”的视频录制,潘幸泉在乌镇给大家拜年。从视频资料中,编辑部看到潘幸泉落落大方地向大家祝福新年,听到她的声音干净清亮,就暗自留意,把她作为以后公众号里“你写我读”栏目的朗诵备选人。

    直到郎彪的文章《乌江》在《中国青年作家报》上刊发后,准备放在公众号“你写我读”栏目里,编辑立刻想到潘幸泉,觉得她的声音适合这篇文章。联系到潘幸泉的妈妈,把文本发给她,幸泉妈还是那句:“什么时间交稿?”

    潘幸泉说,我非常喜欢郎彪老师的作品《乌江》,这也是我所钟爱的一种创作风格:豪迈而深沉,浩然而精致,颇有对故乡的一种“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温柔。酝酿情绪时,心中需要找到一个大致的感情基调,火抑或水,风抑或冰。脑海里呈现出文中所描摹的画面:我在乌江岸边,迎着江风,头枕涛声,千万情思将抵达遥远的彼岸。随着文中的描述,脑海中的画面不断闪烁或绵延,跟着想象力向前推移,契合文章的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诵读者幕后的故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