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天近黄昏,炊烟袅袅,村里的灯渐渐亮了。倦鸟归巢,鸡雏进埘(作者注:shí,浠水话念chóu)。这时候,奶奶扎着围裙陆续走到村口,对着黄昏高声呼喊回家吃饭,空谷里也回响着奶奶的喊声,每当想到这一刻,思绪也飞到了浠水……
二十几年前,农村物资匮乏,大多数孩童都在穷困拮据中成长。童年的我也不例外,我的童年也是在奶奶的陪伴下长大的。
还记得上学时,我们上学很早,大约早上5点就要起床,为了让我多睡一会儿,奶奶每天早上4点钟就起床做我最喜欢的热干面,等到了点以后,就叫醒我吃早餐。奶奶一边看着我吃早餐,一边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要听老师的话…… 现在细细回味,着实让人怀念,小时候的故乡,大概就是一边坐着慢慢地把早餐吃光,一边听着奶奶的“唠叨”吧。
出门在外最想念的味道,是儿时奶奶做出来的味道。
放学回家,除了在乡间田野疯玩外,有时也帮奶奶传火做饭,家里的那口土灶就是奶奶的“战场”。土灶在奶奶的手里,似乎也有了灵性,饭菜香味一股一股从锅里升腾起来,惹得我口水都流出来。灶膛里的柴火渐渐暗淡,锅里的米饭渐渐金黄,蒸熟后的米饭带着浓厚的米香味。那时的我早已急不可待,把热得发烫的饭碗凑到鼻子前轻轻一嗅:香脆的锅巴饭,让人早已垂涎欲滴,三步并作两步把饭碗端到饭桌上,一脸满足地大口咀嚼,小口吞咽。
土灶在这个年代已经消失,农家乐却兴起了怀旧风,但还是少了些家乡的味道。无论多么贫苦的岁月,只要屋子里有一方土灶,只要土灶上升腾出热气来,日子便有了盼头,有了生机,有了家的味道,有了奶奶的味道。
我的家乡湖北浠水县,是一个座落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有着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县。千百年来,这里名人汇集,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由于这种充满地方色彩的文化,养育和熏陶了一代一代的浠水人。
如果你读过《西游记》,就会知道当时唐僧去取经的时候,临走之前皇帝送给他的最珍贵的一份礼物——一抔土。皇帝说:“宁念本乡一捻土,莫念他乡万两金。”如果了解这个背景的人,必定会更能体会中国人的这份对河流、对土地的感情。“古井香泉秋菊冷”,在我的老家,村里有一口井,也是全村人唯一饮水的井。一到夏天,口渴的时候,就从旁边的树上摘两片树叶,叠成三角形的形状,从井里面取水来饮,井水清冽可口,饮之一口,暑气尽解。
与其说是受追梦故乡影响,倒不如说是家乡的美食对我的诱惑,是什么味道会让你想到家乡?
话说回来,记忆里故乡的早餐,其实,一直是沿承着省城汉口风味的,几十年来一直都是热干面、笼包子面窝油条等等扮演着早餐桌上的主角。记得那时,吃早点的人川流不息,比肩接踵地排起长队,摆开的桌子总是座无虚席,人们一边吃着麻、辣、香、烫的热干面,一边脸上露着惬意的表情。
这么多年,当街灯点亮,千家万户的锅碗瓢盆作响,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的锅巴饭,想起千里之外的故乡。饮食,在中国人的眼里已经不光是一日三餐、填饱肚子这么简单了,由“舌尖体”引发的蝴蝶效应,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乡愁,有人看到了传承,有人看到了国魂。家乡味,是台时光机。城北的炒粉,城南的热干面,城西的面窝,后街的鸡汤面,有一种美味叫做家乡的美食。
五一假期前,突然很想吃家乡的油煎鲫鱼,于是自己去菜场买了十几条鲫鱼,自己动手现杀,将晾干后的鲫鱼用盐、孜然粉、辣椒粉腌制一个晚上,用小火油煎,直到鲫鱼呈金黄色,吃起来脆、香,口水激荡,香味暗飘,满腹尽是鱼味儿。
吃着吃着就想起了十几年前去世的奶奶,或许今后再也没有哪种满足,能抵得过那一碗奶奶做的锅巴饭。
立邦投资有限公司 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