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志愿文学征文获奖作品连载之二

踏地有痕(报告文学)

戴时昌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5月21日   10 版)

    调研结束,四人核计之后,写出了详细的调研报告,向乡党委、政府作专题汇报。乡里决定,以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作为全乡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为了稳妥起见,先在二寨村试验,成功后把其他村的老百姓请到这里来参观,老百姓看到实惠了,推广起来就容易。

    准备开始牧草种植了,老乡却不干了。

    老乡说:“一年种包谷都吃不饱,你改种草,又不能当饭吃,发展什么养殖业呀?”

    “种草可以养牛、养猪、养羊,卖牛、卖猪、卖羊就有钱了,多好啊!”安文忠真诚地对老乡说。

    老乡见他是个毛头小伙,不相信他。

    “祖祖辈辈种包谷?有哪家致富了啊?”安文忠收住笑容,认真地问了一句。

    “我们这地方种包谷产量高,能吃饱饭。你看我们这些山上,哪里没有草?能当饭吃?”

    “这些山上野生的牧草,产量低,当然不能赚到钱,自然就不能当饭吃了,今天我们种的牧草是优质品种,产量高,营养成分高,价格也高,赚到钱了还愁没有饭吃?”安文忠解释。

    “我活了几十岁,没有听说过草还有什么优质的?营养高的?草就是草啊,你们是不是来推销草种,想赚点老百姓的钱啊?”老乡用疑惑的眼光盯着安文忠。

    “老乡这样说就不客观了,我们赚什么钱啊?买草种的钱是国家开销,你们只负责出劳动力,收入全部是你们的。多划算啊!”安文忠进一步解释道。

    老乡还是不相信他。黄佳江、安文忠只得暂时离开。

    安文忠想不通,就问黄佳江:“明明是很好的致富产业,老乡为哪样这样抵触?”

    “老乡们见不到实际的东西,我们只凭嘴讲,他们是不会相信的。这件事情要让老乡接受,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送到种草养畜做得好的地方去参观,让他们看到这是一个吹糠见米的好事情,才会相信。”黄佳江说。

    “那就带他们去呀,种草养畜的地方多着呢。”安文忠着急地说。

    黄佳江没有立即回答安文忠,抬头看着远方,若有所思地说:“要不在网上搜索一些视频,拿去给老乡看看,如果不行,再给乡里汇报带老乡出去。”

    两人做事特别较真,更何况这是扶贫产业。他们商量,做不成决不罢休。那晚,他们一边畅谈,一边在网上查找资料。

    下载好种草养畜致富的视频,做好牧草种植的PPT,他们又来到二寨村,把老乡们组织在一起看视频、做培训。视频是福建省云霄县马铺乡峰头村的。视频中,当地群众种植牧草得到的收入,似乎让老乡们心动了。会场内,大家议论开了。

    看完视频,安文忠说:“人家环境比我们恶劣,土地比我们贫瘠,都能够通过种草养畜脱贫致富,为什么我们不能够种呢?”

    见到视频里的景象,老乡们表示可以试一下,全村就种6亩。

    两个月后,第一批牧草收割了7吨,以每吨600元销售给六盘水“216”生态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安文忠给老乡们说:“从第二茬起,一亩地可以收割到两吨左右的牧草,一年至少可以收割7次,一年一亩地就有5000多元收入。这是多年生牧草,种一次,可以收很多茬。”

    “这比种包谷划算多了!”老乡们说出了心里话。

    二寨村试点成功,老乡们得到了实惠,牧草种植很快在青林全乡推广。两年多来,全乡种植鸭茅草、黑麦草、皇竹草共计1万多亩。赚到钱的老乡,还购买了拖拉机、农用车。在安文忠的计划里,这其实只是发展产业的第一步。

    三

    只发展一个产业是脆弱的。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有几个支柱产业,即使有一个产业遇到不可抗拒的灾害,也不会影响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步伐。

    安文忠在走访中还发现,青林乡的山上有很多野生猕猴桃,他又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觉得青林乡的海拔气候、纬度非常适合猕猴桃的生长。他想在全乡发展猕猴桃产业。他的想法得到了黄佳江和乡领导的支持。

    12月,对于地处高山的青林乡来说也是寒冷的冬天。安文忠穿了一件红色的羽绒服,一路小跑来到灰依村苗族老乡王正朝家。王正朝正在火塘边抽水烟筒,见到安文忠来了,赶紧让座。

    “今天来和你商量一件事情,看你感兴趣不?”

    “哪样事情?”

    “种猕猴桃?”

    “那个东西酸得很,没有人吃嘛。你刚来这里,还不了解我们这里吧?你爬上山去看看,那些猕猴桃都烂在山里了,连雀儿都不啄。”

    “就是看到山上有野生的猕猴桃,才想请你种呢。你在村里威望高,你种成功了,老乡们就跟上来了。”

    “没有把握的事情我是不会冒险的,你们是机关干部,到时候拍拍屁股走人,我怎么办?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丢骂名是小事情,耽误老乡种洋芋和包谷,收成减少,大家又要饿肚皮了。”

    “你有顾虑是正常的。不过你听我说说,再做决定也不迟嘛。”

    “你说!你用哪样法子可以让猕猴桃卖到钱?”

    “今天我们要种植的是红心猕猴桃,这个品种好,产量高。一亩地可以种111株,嫁接苗栽下去第三年就开始挂果,一株能够结6斤左右,市场价15元到20元1斤,一亩地就生产666斤,你算算,能收入多少?”

    “一万三千多元?”王正朝在心里默算了一下,有些惊讶地反问道。

    “没错,就是这样多。从第三年开始挂果进入丰产期,产量就能够增加两倍以上,你再算算,收入多少?”安文忠启发王正朝。

    “那不是有三万多元?”王正朝更惊讶了,“你别吹牛皮了,怎么可能,简直是天文数字。”尽管摇头,但王正朝的眼里却露出一道光亮。

    这个细节被安文忠注意到了。

    “老兄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和我去种猕猴桃的地方参观参观,怎么样?”

    “远不远?要多少路费?”

    “路费由猕猴桃管委会和乡里承担,你别担心。”

    “乡里贴路费,就算种不成,去看一趟也值得。”

    “我们不是去玩,是去看人家是怎么赚钱的,去学习嫁接技术和栽种技术、管护措施。”

    “那我就等你通知去参观了。”

    安文忠站起来,伸出右手,王正朝也站起来伸出右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按照苗家的规矩,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安文忠带王正朝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参观学习。这次学习,让王正朝大开眼界,可以说是心花怒放。

    谁知王正朝又有了新的顾虑:“虽说一次投入,多年受益,但是第一次投入大得很呢。我们苗山除了土地和劳动力,就没有哪样了。”

    “现在国家政策这样好,发展产业是有项目经费的。只要你愿意干,种苗钱和水泥桩、铁丝网,这些国家都有补助,你只要出土地出劳力就行了。”安文忠给王正朝吃定心丸。

    按照安文忠的计划,参观完武汉植物园,接着要到四川等猕猴桃基地参观,王正朝却不愿去了,说耽搁时间得很,得赶紧回去开始干。

    回到灰依村,安文忠与王正朝一家人,就在王正朝家的地里,用石灰划线,定点挖坑。一天下来,安文忠从头到脚被石灰染得白扑扑的。挖完坑,他们订的猕猴桃苗也到了,王正朝一家人又忙栽种。栽完苗后,又忙着栽水泥桩,拉铁丝网,一直忙到春节。王正朝说,他活了几十岁,只有这个冬天最充实,也只有这个冬天觉得最温暖。在王正朝的带动下,灰依村当年种植猕猴桃六百多亩,到现在,全乡推广种植猕猴桃一千多亩。

    四

    发展畜牧业,种草是基础,重点是教会老乡进行预防。一些地方,曾经只注意发展养牛养猪养羊养鸡,结果牛猪羊鸡都得了怪病死去了,给老乡造成了损失。老乡呢,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再叫发展畜牧业,老乡就不想干了。在青林乡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里,乡里把预防放到了核心环节。安文忠始终认为,只有预防做好了,老乡才能持续发展,才能持续增收。

    安文忠和乡畜牧技术人员建立了一套制度,每年的春、秋防疫时节,对牛、羊、鸡等牲畜进行采血化验,针对化验结果,提前备药打预防针。对村村寨寨的防疫员进行新技术培训,让大家更好地为老乡服务,确保刚刚大规模发展起来的畜牧业得到稳步推进,让老乡较快走向致富路。

    过去,防疫员给牲畜打针,都是一个人按着牲畜,让牲畜不能动弹,另一个人再打针。羊和猪等牲畜个体小不费劲就能按住,打针容易。牛身体大,一个人按不住,不小心还会被牛踢。

    安文忠把全乡的防疫员都叫到养殖场,他拉出一头牛,对大家说:“配药大家都会了,这里就不多说,今天主要是教会大家一种新技术,叫打飘针。大家注意看我的动作。”

    只见他右手持注射器,左手食指、拇指在牛的颈侧捏起皮肤,两指间的牛皮就成了皱襞。

    安文忠看看大家说:“这里还要注意,针头和皮肤要呈45度角刺入。”随着针头的刺入,注射器里的药水也在慢慢地进入,牛没有惊慌,安安静静地让安文忠注射。

    “牛为什么这样听话呢?”有防疫员问。

    “牛皮提起来了,疼痛感微弱,牛就不会受到惊吓,就能够安安静静地接受注射。”安文忠说。

    “这个新技术好啊,把过去需要几个人做的事情,一个人就能够轻轻松松地完成了。”一位防疫员感叹道。

    事物的发展都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养殖业注意预防牲畜生病,种植业就是要预防经济作物被虫害。

    牧草长起来了,昆虫也多起来了。有的昆虫,老乡们都没有见到过,用常规的农药也不起作用。眼看刚刚长起来的青草就要被这些叫不出名字的昆虫伤害,老乡很着急。

踏地有痕(报告文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