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白马湖建国饭店大堂吧收银员刘冬妹这几天是又忙碌又兴奋,因为她终于有机会能见到唐家三少、蒋胜男、管平潮、月关、酒徒、猫腻等当红网络文学作家了。平日闷头创作,很少露面的网络文学作家,在这里与嘉宾、记者、网友大谈玄幻、穿越、悬疑,升级、奇遇、金手指……这些在刘冬妹听来既熟悉又陌生的网文词语,飘荡在酒店大堂吧的上空。
5月10日至14日,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周在浙江滨江白马湖畔举行,来自全国的网络作家、评论家,文学网站、出版机构和影视、动漫、游戏企业等各界代表,共话网络文学发展大计。
“哪里的人生都需要自己去拼搏。”唐家三少的这番话,代表了所有奋笔疾书的网文作者的心声,也是对发端于20年前的网络文学作家的生动写照。
走过20多年后,网络文学数量更多、传播更广、影响更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作家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显著增强,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谈道,网络作家不能仅仅关注作品的点击量、粉丝数量有多少、卖出多少影视版权,而是要意识到文学是精神输出——自觉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提高作品质量、传播正能量日益成为普遍追求。
作为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周的新增板块,首届网络文学博览会与网络文学周同时启幕,向公众开放3天。博览会以优秀网络作家作品为主体,以丰富多彩的论坛、沙龙等活动和展览展示内容,为网络作家提供了与读者互动的空间。
职业化
他们日日笔耕,他们全职写作,“网络文学是否需要职业化”——5月12日上午,纵横文学围绕这一主题,邀请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首席专家肖惊鸿、纵横文学高级副总裁许斌(网名邪月),以及网络文学作者更俗、月如火、梁不凡作为嘉宾来到活动现场,与现场观众分享各自对于网络文学这一行业近几年职业化现象的看法。
据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周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18)》显示,2018年网络文学注册作者总数高达1400多万。与网络文学发展初期作者们的“自发式创作”不同,已经有很多行业顶尖的作者完成了由兼职创作到专职创作的职业化转变。
肖惊鸿认为,网络文学行业的职业化现象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某个职业初步发展的阶段,其行为一定是非职业化色彩很浓重的行为,而当这个行为逐渐演变成熟,它必然会走上向职业化发展的进程,最终获得职业化的结果。
网络文学涉及多个方面,比如网络文学的编辑、作者、运营者。从文学网站的层面说,它从事的是网络文学这样一个职业,从这样一个角度讲,网络文学的职业化成果已经很成熟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网站非常多,据现有的初步统计已经有150多家网站。
许斌从文学网站运营者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所谓网络文学作者的职业化,一定是在有相当的经济收入的基础上实现的。当一位作者经济收入中的大部分,都来自于创作作品所带来的收入时,这位作者就会逐渐地把生活和工作的重心放到创作上,这就自然而然走向了职业化。
同时,许斌也谈了目前网络文学作家群体的收入现状。他介绍道,从整个网络文学作家群体来看,其实绝大部分作者都没有办法将写作收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从数据上看,在纵横网站上发布的作品中,仅有5%左右的作品会和网站签约,而能够获得相对可观收入的,大概只占这部分签约作者的10%。虽然大家都认为网络文学作者的入门门槛很低,但其实职业化的门槛并不低。
梁不凡(网名)则提到,成为全职作者的过程并不轻松。职业化的前提是要保证家庭的收入来源,所以,在全职写作之前有过边写作边工作的经历,后来因为长期兼职的原因,身体无法承受,在收入理想稳定的情况下才开始全职。
他对新人作者的建议是,不要马上投入到脱产写作的状态中,先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再努力向职业化写作的方向发展。
月如火(网名)认为,全职写作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自律。网络文学写作是需要很多的灵感和准备的,遇到卡文现象实属平常。而网络文学作者拖延症现象普遍,职业作者更需要通过高度自律来克服这种状态,否则将会影响到正常的写作更新。
“金手指”
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现实题材创作受到网站、作者的普遍重视,数量大幅增长,水平显著提高。5月13日,由连尚文学主办的“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精品创作论坛”引起了网络作家、评论家的关注。
谈及此次论坛举办的初衷,连尚文学总编辑张金国表示:“期望通过此次论坛分享作者在现实题材创作中的想法,切实解决作者在现实题材创作中的一些困惑,帮助他们突破创作难点,更好地鼓励和引导作者创作更多优秀的、又具有网络特色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精品。”
小神(网名)从事网络文学创作已有10年之久,他创作的《无字江山》荣获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2019年度重点作品扶持。在谈到现实题材在网络文学中的表现时,小神提出:“网络文学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基于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人民对文学需求急速提升的基础上产生的。网络文学不管什么题材,玄幻、历史,包括现在的二次元,都是以作者本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个人学识等为基础,构建的一个新的框架,是以他现有的世界观来构造一个新的世界观,但是那个新的世界观并非凭空出现。”
90后女作家凌晨(网名)过去主要写古代言情网文,现在转型写现实题材,作品《第二次初婚》入选2019年度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重点扶持选题名单。凌晨认为写现实题材能够更多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人性的变化,“选择转型受到两层因素影响,一是签约单位的引导和鼓励,二是创作现实题材让我有机会经历更多。”
刚刚开始网络文学创作的陈酿(网名),与其他作家身份有所不同,她大学毕业后进入媒体工作,有20余年一线记者的经历,现在仍旧在媒体任职。她创作的《旷世烟火》刚刚荣获了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在谈到网络文学和现实题材创作之间的关系时,陈酿提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要融会贯通,兼收并蓄;要水乳交融、齐头并进,实现文学的百花齐放,而像我这样的作家要更多地承担这样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
在论坛中,肖惊鸿对四位作者的作品进行了点评,她谈到,在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中也存在误区,现在不少作者把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狭隘地理解为一定要反映当下,匍匐在生活里面,而放弃了具有网络文学自身属性的创作手法,而这正是让网文获得广大读者的“金手指”。
好故事
文学可以转化为影视、游戏、动漫等一系列的形式,从目前市场来看,转化为影视的案例更多一些,当文学转化为影视有了具体标识之后,关注度会呈数百倍成长。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被影视化,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是网络作家较为关心的。
慈文影视创意开发中心总监张晓佼认为,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标准,即独特性和贴近真实。她特别强调,好故事一定需要和当下人的情感、情绪尽可能地贴近,不管写现在的故事还是古代的事情还是未来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面临的情感困境还有生活困境都是当下人面临的生活困境,越贴近情感越能打动人。
什么样是好的改编?改编会注意什么问题?张晓佼也谈了她的体会:
一是明确受众。影视化后的受众群体应该和原著的读者群体大体一致,现在影视市场越来越细分,可以精准定位某一类人群然后辐射到其他圈层。
二是取长补短,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精华,原著中的不足尽量补足。因为网络文学是连载形式,时间长了可能出现一个问题,即主线会跑偏,或者受到读者的影响和最先定位不一样,这时候需要修订故事主线,哪里不足补哪里。
三是需要找到与当下观众情绪的共振点。作品可能有时效性,进行影视化改编的时候很可能完结多年。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面临一个问题,即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价值观和现在脱节了。比如经常看到10年前经典的片断,文学片断也好,影视片断也好,当时觉得很正常的情节现在觉得很可笑,这是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面临这种变化的时候需要赋予新内涵,让它适合新时代。
本报记者 只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