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6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练熟“听”“说”“读”,写出好文章

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 张战江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6月18日   16 版)

    张战江老师给2011届学生上最后一节语文课。(作者供图)

    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的学生在进行课外读书交流。(作者供图)

    “讲的都不考,考的都不讲。”这是近几年中学生中流传的一句关于语文考试的戏言。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也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再看看今年的高考试卷,除了默写和字词,其他题型内容确实都在平时的教材中找不到。

    面对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开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和表达能力呢?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从教近20年来,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急”。

    其中,我最着急的就是初一学生的作文。初一学生的作文水平总让着急的我抓狂,甚至让我出离愤怒。原因很简单,刚刚送走初三的学生,初一学生的作文看起来几乎是惨不忍睹。于是乎,抄作文、背美文,急功近利且不择手段,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短期内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完全忘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总想一口吃个胖子。

    事实上,学生学习写作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多数学生患上了“作文恐惧症”,一写作文就上网,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路。这也反映了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有作文无教学。

    其实,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必须要慢慢来,特别是在起始阶段(七年级)一定要慢慢来。

    “慢慢来”到底怎么来呢?我们经常说“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种最基本的训练目标,“写”被放到了最后,既然“写”放在了最后,我认为“慢慢来”就是要先把“听”“说”“读”做好,最后再落实“写”。

    “听作文”

    学生初学写作,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畏难情绪,下笔特别难,其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写作文纠结得要命,一篇文章能耗上一整天,如此痛苦让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写作。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难度——不知道写什么,我告诉你;不知道怎么写,我也告诉你,省得学生上网去查了。

    在最初的作文训练中,我经常采取的手段是让学生“听作文”。我会选一些篇幅不长,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上课的时候读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写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作文就有了主体内容,也有了可以借鉴的章法结构。学生有章可循自然就不会再上网去找所谓的资料,下笔难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的“听作文训练”,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写作过程变得简单轻松,学生写作文就不会“谈虎色变”,作文恐惧症自然也就不治而愈了。

    听作文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现在这批学生(九年级,全班27人,马上毕业)。听作文不仅打消了他们对作文的恐惧,更让他们喜欢上了写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时就有模仿的天性,他们因模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 “听作文”其实就是一个模仿写作的过程。当然,模仿只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一种手段,模仿别人的作品并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我更看重的是在模仿过程中的“添油加醋”,也就是让学生在仿写练习过程中体会和创新,在接纳、吸收别人的优点的同时,融进自己的特色,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说作文”

    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书面”轻“口头”的现状,缺少学生的口头作文的训练。

    每个人的一生,说的话不计其数,掌握的最熟练的技能之一也是“说”。文章的产生是以说为起步的,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口头表达能力,过渡到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样可以有效地减缓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的坡度。

    为此,我们建立了QQ群,每周六进行网上答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同学们纷纷加入到群里,和老师共同探讨语文学习。

    很多同学问我,学好语文的关键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是“读书”。而且恰到好处地引导他们读书要进行批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读书与批注的关系,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写好读后感,找准感点是关键》作文指导文(此文发表在《大连晚报》),并和同学们在QQ群里进行了深入畅谈。那些课堂上不太爱发言的学生,在群里越来越爱发言了,而且他们的很多话语都耐人寻味。

    QQ群的交流和探讨,打开了同学们的写作思路,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激情。2013届的盛博文、吕晓萌、刘湘荷、阎玺如等同学的文章相继发表在2013年《大连晚报》“新学堂”栏目上。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丁聪同学(网名捡瓶子的白菜)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通过捡瓶子资助贵州一名同是三年级的失学儿童。但丁聪在七年级却是“嘴灵手笨”,自己的事他不知如何通过作文表达出来。后来通过说作文训练,丁聪像是一下开窍了,作文也上了一个台阶。在七年级期末考试中成绩优异,他的文章《搭建一座桥》,也在2012年《大连晚报》“点评期末作文”栏目上见报。一个“笨小孩”,成了班级最早一个发表文章的学生。这对我的教学也是一个肯定。

    “说作文”并不是漫无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任意地去说,而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想好了再说,说话要有顺序,注意选用语句要恰当,前后要连贯,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选择一语境,或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学生根据语境现场创作,根据语境补充故事情节。如教师设置一个情景“一棵被锯断的杨树长出新的枝桠”,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强细节描写;或者教师出示一句话“他爬上了树”,要求进行扩写,加强动作描写。

    这样的“说作文”,训练时间短,见效快,说是过渡,写是归宿,让那些典型的“口灵手笨”的学生有话可说,从而爱上写作,长期坚持,效果显著,能够大大缩短通往成功写作的时间。

    巧用“读”

    经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为什么作文写不好呢?”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如果没有这个“破”字,只是读书万卷,恐怕杜甫也未必会成为下笔有神的诗圣。

    首先,要正确理解“读”这个字。《说文》中解释是“读,诵书也”。我认为可以分为诵读和背诵两层意思。语文学习一定要重积累,读书过程中遇到真心喜欢的词句,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积累下来,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录,简言之:要动手。把感触多的段落摘录下来,时常翻阅,甚至拿出固定时间进行背诵,这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好,就没有做到读转写的第一步骤,后面的写作基本都是失败的。

    其次,读书要有感。贾植芳曾经这样评价《西游记》:“我少年时读之,老年也读之,越读越觉得有味道,真是百读不厌,我把它看成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以大眼光、大境界、大省悟、大触动。”同一部作品,不同时期去读感受都不同,如何记录这些感受,“圈点批注” 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做法。

    部编版语文教材变化最大的地方就是自读课文有了批注,并在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中专门提到了“圈点与批注”。现就批注要求摘录如下:“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者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每次批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是循着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从解决字词方法的疑问,到重点语句的理解,到全篇内容的把握。”

    借助批注切入文章本身,为阅读引路,变无目的阅读为有目标的阅读,这种思维训练,习惯养成,就能让所读之书成为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我们学校语文课程安排为每班每周六节课,其中两节连堂课为阅读课,上课地点在图书馆,目的是向名家名篇学写作。第一年实行时,我让学生自由漫读,学生也最为喜欢,两节课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一年过去了,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可是作文水平提高并不是很明显。第二年做了要求,第一节课40分钟自由阅读、做批注,第二节课20分钟整理摘抄,10分钟写感悟,还有10分钟是背诵摘抄、感悟。学生一开始有些抵触,但这样做其实是把向名家名篇学写作被动接受信息,转变成了主动吸收信息,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效果显著,学生自然也就不抵触了,甚至爱上了这种读书的习惯。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学好语文才有可能学好其他课程。因为语文水平代表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广和思想的开展。它对学生会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只要我们慢下来,不要一个劲否定学生的作品,降低一些写作的期待,按照教育规律教写作,鼓励学生坚持写作,学生们一定会“写”出好的文章的。

练熟“听”“说”“读”,写出好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