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古镇的步行街,有一个历久弥新颇为人知的“回味”面馆。三鲜饺子、小笼蒸包、大罐汤面等等那是令十里八乡都垂涎三尺的绝味佳肴。今日,为年近八旬的爷爷上街找寻解放鞋,兜兜转转,尤忆往昔。
在圆坛岭校区求学,一晃已八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百年红旗,仍是可人的。“不甘落后,不甘中流,事事争先。”大抵十四岁的年纪,和鸡鸣同起,晨光稀疏,清风徐来却吹不走琅琅读书声。早自习的时日不长,如一瓢夏日急雨。七点二十许,小商品市场的店铺一户户开张,一座卓荦古朴风韵的小城便睁开了一双暗含秋波的丹凤眼。
年少时处世总是争先恐后的。十几桌,懵懵懂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大娘,我要一碗酸辣粉,大碗的。”大娘脸上时时挂起汗粒和匆忙,那时大家都用俗话俚语,十里不同音。一大碗酸辣粉够吃小半个钟头,油炸花生米,有嚼劲的粉条,几片青嫩嫩的香菜,美味可口,一嗖一嗖的,极入口入味。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少年成名的苏东坡颇为自负地在自家大门前题了这一副对联。过了几天,一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求教于他。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翻开,却一字不识,顿时羞红了脸,向老翁请教。事后,忙把对联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少年娃为了学业自当如此,咬定青山不放松,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不论是漫漫求知路,还是平淡生活,衣食住行于千年古镇都宛如泛乌篷船慢悠悠地嬉闹于江南水乡,如鱼戏水。
在有小香港之称的夜市街,琳琳琅琅的小吃,灯市阑珊,平添人间烟火气。一家人,我和姐姐大片时间都在挑田螺和花甲,蹭一手腥气,脸上勾匀心满意足。那时姐姐秀发如瀑。
白云苍狗。之前埋下的日子,在一场春雨之后必然破土而出。八年前,博文书坊一待便是一下午。书坊的老板娘平易近人,语如莺啼。这不由得令人想起木心老先生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柏油路旁,云雀叫了一下午。再想起,陪伴网络文学成长和发展的一代,犹记得唐家三少笔名的由来,“糖加三勺”,《斗罗大陆》的唐三和小舞陪伴了一个假日。《诛仙》《悟空传》……一时兴起的网络文学又何止风靡一时。
再说石塘,我更热衷于形容它是琥珀色的村庄。油树大桥,弓起扶贫的脊梁。载人三轮车由于存在安全隐患被依法取缔了,收剪女娃长发的老人皱成了一块老树皮……
在“回味”面馆,回味起旧日,出生在这土地上的娃,一辈子都剪不断对这土地痴痴的牵挂。
江西萍乡学院文学院学生 严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