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被问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您小时候是不是就特别爱读书,是不是爱写作文?您大学是不是学中文的?您的梦想是不是当作家?不会写文章、不知道怎么写文章的开头怎么办?是不是一定得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才能从事写作?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一揽子回答一下,希望我的答案能给更多人启发。
不是我聪明,只是因为我经历过。
我小时候不爱读书,因为我没有书可读。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东北的一个小山村,那个年代闹“书荒”,特别在东北。但是我还比较幸运,除了学校发的语文、数学课本以外,还能见到父亲从学校拿回来的《半月谈》杂志,那是我唯一的“课外书”。
我小时候不爱写作文,因为我觉得写字好辛苦。父亲先在小学后在中学当教师、校长,教语文、政治,业余时间写小说。那时候没有电脑,稿纸、钢笔、墨水、蜡烛,写完改,改完抄,一遍又一遍,真的是点灯熬油“爬格子”。看着父亲下了班回到家,还要伏案爬格子,背佝偻着,烛光映照着清癯的面庞,我觉得很凄凉。于是我在心里下决心,以后做什么也不写作。如今的我,不正是当年的父亲吗?是不是未来,女儿也会在文章里写下类似上面的话呢?也未可知。
我不爱写作,所以也没有去中文系,更没有作家梦。那么为什么后来当了编辑、记者,走上了创作这条道路呢?我记得读过一篇微信文章,讲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普京说,如果不是走投无话,谁去当总统?普京是否真的说过这话,我无法证实,但却深有同感。当年,学财会的我,不想从事财务工作,又不想做行政秘书之类的工作,走投无路之下去正在招聘的《学习时报》,做了短暂的发行工作以后当了编辑、记者。
刚开始当编辑、记者的时候,我也不会写作,再加上本来就对写作有抵触。因为不会写作,对稿件的好坏自然没有多高的分辨能力。但是有个道理我懂,就是找那个领域最顶尖的作者约稿,谁是“大家”找谁。“大家”往往都很忙怎么办?我就锲而不舍、顽强执着,直到把稿子约来。很多“大家”、老师都被我的精神感动,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所以,我在《学习时报》近七年时间,积累了300多位作者。作为记者还是要写文章的,怎么写呢?时任《学习时报》总编辑周为民教授的原话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开头就怎么开头”。听起来像一句“废话”,但是很管用。我按照他说的,真的就慢慢写出来了。还有一位作者叫王舟波,现在是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副部长,他说,每写完文章就放进抽屉里,一周以后再拿出来改。就这样,改几次,文章就写好了。因为,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由于工作的关系,后来我也萌发了当作家的想法。但是被人打击过,“你太年轻了,根本没有生活阅历,怎么当作家?”我听了,也狐疑。没有强烈的喜欢,没有充分的积累,没有足够的信心,一晃几年过去了。除了写过一些小小的消息、通讯以外,没有驾驭过大稿件。直到我遇到志愿者,接触到志愿者的故事,我才觉得我应该写、必须写。怎么写?那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不是要等到中年才写作、等到老年才去当作家。
每个年龄阶段,都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我希望有想法的年轻人,不要等,要去做。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表达的渠道很多,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支笔,一个麦克风,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自由地表达自己。这是时代的进步,中国的发展。
现在书不荒了,每年出版40多万种图书。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种子播洒在人心上,长出思想的小苗、大树,开出花、结成果。年轻人应该珍惜这个时代。
不管你爱不爱写作、有没有作家梦、写得好不好,都没有关系。如果你想表达,就写下来,给自己和未来一个记录,也好。每个人都是一部书,每个家族都是一部传奇。比如,写写自己、写写祖辈,都是最后的纪念,也是中国家族史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家文化的最好传承。
那么,你如果刚好遇到志愿者,或者你就是志愿者,就一定要写“志愿文学”,把这个时代最美好最高尚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把推动时代进步的发展的独特力量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美好,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对了,还有人问过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说,是我女儿长大了的时代,比现在这个时代要好。如果人人可以当志愿者,人人都愿意写志愿者,那么,我的梦想就一定可以实现。
是的,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我也不会搞创作。
所谓走投无路,就是你必须得走那条你本不愿意走、命运却已经为你准备好的路,这就是使命罢。
徐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