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8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云中谁寄锦书来

冠乔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8月13日   04 版)

    宋宝颖/制图

    我写的第一封信大概在小学三年级,母亲口述,我记录,不会的字就用白字或拼音代替。

    一个月后,我收到新疆姑奶奶的回信,信中夸我写得好,尤其那句“如果姑奶奶不疼咱,咱可真的就没有亲人啦!”让姑奶奶感动得直流泪。是姑奶奶与母亲这娘俩的感情至深,我只是如实记录了母亲的原话。

    不管怎样,我写的信得到了长辈们的认可和表扬,从此,家中写信这事儿就归我承包了。

    “谁能千里外,独寄八行书”,梁实秋先生称写信是最温柔的艺术。秉烛夜书,就着或浓或淡的思念,一纸素笺,一句问候,一份牵挂,呢喃如梦,让思念之情如山涧溪流潺潺流淌。再心浮气躁的人,一旦写起信来,也能把心境调节到平和。

    沏一杯清茶,在幽静的灯光下埋头写信,聆听奋笔疾书蚕食桑叶的“沙沙”声,暖暖的灯火,暖暖的文字,淡淡的牵挂,淡淡的思念……喜欢那种以笔倾诉的平和姿态,向往那种心与心交谈的微妙感觉,憧憬那种静静思考宣泄思想的恬淡心境。信的这端,或开门见山,或一气呵成,或叙述精巧,忽然又笔锋陡转“对了,有件事……”足以牵动读信人的心弦;信的那头,千里之外,翘首以盼,端坐着无限耐心的倾诉对象,微笑着听你介绍家乡风物、人情世故、世事变迁,收信后摩玩之不已,读了一遍又一遍,唯恐落下一个字。“展读琅函,甚感盛意”“一别经年,弥添怀思”“你那里下雪了吗?”“你在家乡还好吗?”……写着写着,一颗心就轻盈地飞翔起来,读着读着,每一个字在尺牍之间都变成了鲜活的音符,既而在心中跳跃、升腾、荡漾……远方的思念让你柔肠百结,浓浓亲情让你感激涕零,忘机处,仿佛又见亲友故交,情深处,不觉已是泪湿沾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战争时期,亲人阻隔道远,战争残酷,生死未卜,收到一封家书更是不容易。南宋诗人刘克庄《和仲弟二绝》中说:“忽得远书看百遍,眼昏自起剔残灯”,守着残灯急欲展读家书,在兵荒马乱中顿然觅到一丝温情,该是多么的奢侈与珍贵!“今日观来翰,如亲见古人”,清浅的文字,温暖着读笺人的心灵,远方的问候,抚慰了多少内心的创伤?——那散发着浓浓情愫的三尺素笺啊!

    宋代赵蕃对书信的盼望可谓望眼欲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鸿雁翻飞的日子,天空总是那么蔚蓝,莫名的忧伤,也是沾带着甜蜜的;王昌龄告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劝君不要射杀南来的鸿雁,这种灵性的鸟儿可能正在千里迢迢给我们送来翘首以盼的家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描写思念丈夫的深切感受,把雁字回时的意境宣泄到极致,盼君早些归来,等你月满西楼!唐代诗人张籍真是耐人寻味,临该寄走信笺,忽然发现少了一句落在纸面上的温度与心意,“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慌忙再打开信封续上几笔,直至感觉妥帖了,再封上信,并在封口处写几个“缄”字。

    我国最早发现书信的记载始于战国时期,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文物中,有从军出征的士卒黑夫、惊两兄弟写给家中的木牍,信中叙述了从军征战的情况,并请求母亲寄来钱和衣物。

    这种木牍或竹简一直使用到魏晋时期。因为写信也用竹简,因此才有了“竹报平安”之说,“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后来写信改用了绢帛家书、布质家书、羊皮纸家书、纸质家书等等,《晋书·窦涛妻苏氏传》说苏氏若兰用锦字织成回文诗寄给丈夫,凡三百四十字,词甚凄婉,足以动容,于是就把妻子寄给丈夫的信称为锦字,范成大《道中》有云,“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唐人刘兼也有“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之句。

    在西方一些国家,书信是用来当作文学作品的,要有创造性,不能仅限于简单地亲情交流。我国的名人家书也不少作为文学名篇传诵至今,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料价值高的还有《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这些作品已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在广泛传阅中长盛不衰。

    笔者认为,让书信作为文学作品,不免背负难以承受之重,既然是私信,最好就别打算兼做范文,挤干了凡俗人生的润泽,是提纯,也是牺牲。写信还是亲切家常些好,越是真情实感越能打动人,越是语言平实越易使人接受,偶尔两个洋词尚可接受,若是通篇文言混杂,或是故意拿捏,则往往弄巧成拙。

    有一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笑话。当时各地刚开英语课程,某学子为了显摆,给家人写了一篇英汉混杂的书信:“FATHER  MOTHER干农活,儿子在外读BOOK,各门功课都GOOD,独有ENGLISH不及格,老师罚我STAND,同学笑我像DOG!”

    这爹娘收到儿子寄来的书信,找到全村最有学问的高中生帮助解读,大家都说看不懂,待寒假归来,爹娘问这书信是怎么写的?他说用PEN写的,爹娘拿来新买的搪瓷盆,说你写写试试,他说“NO”,爹娘很纳闷:刚赶集买的新瓷盆,孬在哪里?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通信方式不断翻新,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语音、视频等新的形态层出不穷,书信渐渐沉淀在历史岁月的悠悠长河里,成为一道令人怀念的风景。虽然,信息技术直接直观,方便快捷,但内容大多肤浅有限,最多也只能称作情感的浅交流,如若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情感,找到那种远隔万水千山可以怦然心动的感受,非书信这种交流方式莫属。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独在异乡,常年在外,还是选择秉烛夜书,送去一份别样的温暖更令人感动。守着烛光,急欲展读,那“见字如晤”的切身感受,一下子就把亲人间的血脉亲情读得明白,看得暖心,这一寄一收,承载的是一份浓重的亲情,传递的是一份芬芳的温馨。

    远方的问候,正在向我们娓娓道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
沸腾的年代 希望的年代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