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乡下的中秋夜(散文)

师正伟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9月10日   11 版)

    我一直认为,乡下的中秋夜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秋夜。

    我的老家甘肃正宁地处陕甘交界,风俗习惯与陕西关中接近。每逢中秋节,老家人要做一种烙馍,晚饭时,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和香油葱花,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年年花儿红。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圆中镶 “小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象征中秋之夜,花好月圆。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亲情永驻。

    晚饭后,夜幕降临,一缕温柔如水的月光泻进农家小院,给角角落落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待月上柳梢头的时候,家家就开始“祭月”“拜月”活动。人们在院子中央摆好桌椅,设置香案,供上月饼、瓜果、酒菜之类的食品,谓之“献月亮”。由于当地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民间拜月一般由家中最年长的女性主持,带领全家女性面朝月亮焚香磕头,为家人和自己祈福,谓之“拜月亮”。最虔诚的莫过于待嫁之女,她们双手合十,双目微闭,默默乞求月神赐福,乞求月老牵线找个如意姻缘。记得儿时奶奶每年拜月时,双膝跪于地上,双手举于头顶,嘴里还念念有词:“月亮、月亮圆圆,保佑全家团圆,一年四季平安;月亮、月亮弯弯,常年风调雨顺,五谷杂粮满囤。”拜月之后,奶奶取两小块莲花状的“团圆馍”,分别放在院子的墙脚下和墙头上,寓意“祭天补地”,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月光下,银烛高燃,香烟缭绕,一家人围坐在小桌旁,一边分享供品,一边乘凉赏月,说说笑笑,畅叙亲情,尽享天伦,其乐融融。那时,我最喜欢听奶奶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述“玉兔蟾宫”“吴刚伐桂树”“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奶奶的指点下,我仿佛看到了月中摇曳的桂树,看到了嫦娥仙子和可爱的玉兔在缓缓移动的月宫中漫步。我不由得心生幻想,假如自己有一对翅膀,就能借着圣洁的月光飞到神秘的广寒宫,与嫦娥和月兔做游戏,或许还能偷偷喝一口吴刚酿就的桂花酒。

    “八月十五云遮月”。有时,刚才还皎洁无瑕的月光忽然被一片黑云遮盖,深邃的苍穹顿时便暗了下来。这时,我就一个劲缠着奶奶追问:“月亮跑那里去了,怎么不见了?”奶奶就会一本正经地说:“吴刚回家酿桂花酒去了,嫦娥回宫绣女红去了,调皮的玉兔在月亮山上跑丢了,月宫气得把大门关上了。”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中秋,乡下的夜晚是欢乐的舞台。待到皓月当空,银辉洒地,家家户户大人小孩走出家门,开展“放天灯,追月亮”活动。一般是在比较开阔空旷的地带,用竹子扎制成一个大型天灯(孔明灯),用一张张写满对远方亲人的祈愿和祝福的白纸糊牢,下面放些废柴油,然后点火像氢气球一样往天上飞。如果天灯飞得高,飞得远,预示日子红,人人都能心想事成。随着天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大家齐声高唱着当地妇幼皆知的《月亮歌》:“月亮月亮亮堂堂,头明走到上官庄,打开城门叼老婆,人家骑的高头马,一哈叼了个花朵朵,自己骑的树坷杈,一叼叼了个老猪婆,黑了挨着睡吓不暖和。”

    不知不觉,夜已至深,抬头望去,明月如镜,低头沉思,月色如银,远处起伏的山峦和近处安谧的田野在月光的笼罩下,神秘壮美、柔媚醉人。火红的天灯盛满了团圆和幸福,象征着喜庆和吉祥,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摇曳着浓浓的乡情乡韵,渐渐飞向远方,飞向月亮。人们朝着天灯的方向跑着,追着,孩子们的嬉笑声,大人们的逗趣声,响成了一片,为乡村之夜点亮了一道“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的风景线。

中秋思语(随笔)
月是故乡圆(随笔)
乡下的中秋夜(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