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圆桌论坛

脱贫攻坚的题材怎么写

本报记者 只恒文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12月31日   03 版)

    脱贫攻坚的题材怎么写,今后创作的方向或者说主攻的目标是什么?12月21日,在中国作协举行的四川省2019年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上,约20名国内著名作家、评论家就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本次在京研讨的三部长篇小说《几世花红》《一湖丘壑》《北京到马边有多远》是四川省文学扶贫工作的最新成果。

    羌族作家谷运龙创作的《几世花红》内涵复杂,别开生面,依靠多年厚实的生活积累描绘山村的人和事、情和景,讲述了坐落于西南四川的某地域桃花寨中一个家族的扶贫故事。《一湖丘壑》是资阳市作协主席唐俊高的作品,作品借县作协主席茆寮回乡创业进行乡村帮扶的经历,直面农村问题,用浓郁地方特色的表达记述和描绘当代乡村社会的生活真相。

    乐山知名作家林雪儿的长篇小说《北京到马边有多远》,作者以中央、省、市三级纪委在马边扶贫为题材,讲述了一个生长在北京、在中央纪委工作的年轻大学生林修来到山高风寒的四川马边雪鹤村当“第一书记”的故事。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肯定了四川省作家协会三年来在“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上的积极作为与丰硕成果。吉狄马加认为,精准扶贫作为新历史时期的新伟业,是具有现实主义底蕴并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创作沃土,兼具时代精神、艺术水准和社会价值的脱贫攻坚文学作品,正以不可替代的力量为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韧而持久的文化支撑,以人民为中心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内涵的同时,也必然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吉狄马加鼓励更多的作家投入到文学扶贫工作中,带动更多作家自觉地把个人的文学艺术追求同乡村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结合起来。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从四个方面解析了脱贫攻坚题材写作的重点:首先是要讲好故事,讲好中国的好故事,中国的新故事,传递好中国的好声音,从中彰显中国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其次,要着力于刻画时代新人和文学新人,这些新人物代表着一个时代向上的主流价值追求和选择,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精神的力量。同时,创作还应该呼唤刻画文学新人,文学新人就是以前的文学画廊中没有过的人物,这些人可能不是时代新人,但是他是文学新人,这也是我们应该呼唤的。

    第三,重视突显差异性。脱贫攻坚题材很容易陷入同质化、模式化、概念化、类型化,包括对于人物的刻画塑造上也很容易陷入高大上、高大全、高大美这样一种局限性。要努力寻求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阶段性的差异的东西。同时,寻求个性化的叙事技巧,形式上的创新和独特。

    第四,脱贫攻坚题材的创作要注重提升历史厚重感,升华创作主题。虽然已有一批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但是距离我们向往的目标,也就是写出所谓中华民族当代新史诗,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方言的使用好像成了四川文学创作的标配”,青年评论家岳雯从作品的语言特色谈起,“彝族作家用四川方言进行创作的最为常见,四川方言的麻辣爽利,有一种很强烈的生活气息,四川作家们说起话来非常生动,写在小说里面特别好看,读起来也特别有味。”

    岳雯认为,今天的作家洞悉了脱贫攻坚可能要面临的不同经验的积累和融合,这中间含有传统的伦理秩序,传统的乡村秩序对我们今天生活的支配。我们要做的脱贫攻坚不是把过去全部都推翻,好像乡土是一片白纸可以重新勾画,是多种经验如何让他们更好融合,发挥作用。在这方面,小说《一湖丘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湖丘壑》写一个文人跌跌撞撞参与扶贫,写作既没回避矛盾又非常有分寸。岳雯认为书不厚,但有历史纵深感,“这表明作家对乡村具有系统的思考。同时,作家洞悉了脱贫攻坚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应是多种经验的融合,而攻坚是唯一,这也是文学给我们的警示。”

    青年评论家、《人民文学》编辑赵依认为:脱贫攻坚题材的书写,是很有难度的,天然地包含着“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湖丘壑》写“三农”,不回避矛盾,不美言灰色地带,表现了每个人物的本来面目,使得整个作品里充满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们一齐出场,成就叙事的狂欢,作家也终于找到了对新时代农村书写的真诚语境,很多细节也让我们回望赵树理等经典作家的创作。

《庆余年》的启示:如何把“书粉”转变为“剧粉”
脱贫攻坚的题材怎么写
在人间,在路上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