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1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我写志愿文学作品的三点感受

苟文彬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1月07日   09 版)

    1993年至今,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走过了26年的光荣历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核心价值。志愿精神具有感动人、感染人、带动人的积极向上的影响功能。

    志愿文学的聚焦对象,是志愿者。志愿者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靓丽风景线。我认为志愿精神、志愿行动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正能量,值得关注,值得书写,值得挖掘。

    首先,我谈谈志愿文学的时代精神。

    我对写志愿文学的理解,与我对报告文学创作的理解相近。一是大家普遍感兴趣的、不平常的、新鲜的事情;二是具有典型性,包含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三是具有时代性,能够反映特定时代的风貌,触及时代的矛盾,揭示时代的本质,体现时代的精神。

    志愿者身上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反映到工作、生活中,就是日常性、客观性的结合。

    文学是什么?就是我们在写作中,在跟这个世界对话,在表达你的思考。你经历过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你有思考,你有想法,然后通过文字这样一种形式把它表达出来。

    前不久,我在采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杨克时,他说:“写作是个人化的,但既要表达个人感受,也要表达这个时代,表达这个公共空间。”杨克曾经把一个人的写作,比喻成剪刀的两翼。一翼是得到评委、批评家、教授、学者和同行等专业人士的认可;另一翼是语言表达的多元化,用词的具体化,传达了人的普遍情感,中外读者都可以代入或者置换。

    受采写对象志愿者的影响,写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发生触动。如果我们也感受到采写对象身上带来的这种真善美的力量,那么,我们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一样。而普通民众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进一步了解到志愿事业,了解到志愿服务群体的众多感人故事,会受到感染,激发心底的那份真善美。

    据我所知,不少企业家、市民志愿者,大多是受到这样的感染,自发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我遇到过一些志愿者,他们都说自己没有做志愿者之前,活得太没有意义,太没有价值了。

    所以,在志愿文学创作中,我们要有时代精神视角,将采写对象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灵魂挖掘出来,去感染人、影响人、带动人。

    第二点,我讲讲志愿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的基本动力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好奇心,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我们不知道的事情,通过你的写作告诉了别人,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比如一张真皮沙发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别人不知道。假如我在一篇作品之中清楚地写出每一个生产流程,以及沙发牛皮的材质分哪几等,西班牙小牛皮跟美国牛仔皮有何不同,欧洲人养牛是怎样保证牛皮无疤痕的,这就有了真实性。

    不管我们写的志愿文学作品是散文还是报告文学,它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文中涉及的一切材料,包括细节都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

    所以创作志愿文学作品,也有点儿与纪实文学一样要“戴着镣铐跳舞”。因为人物事件是真实存在的,你夸大了,主人公自己都觉得太假。这些角色就是身边的普通人,他们遇到艰难的问题,也跟普通人一样不知怎么解决,一样吃不好睡不着。我们写他们,就应该写普通人的生活。

    我们采访志愿者时,不仅要采访志愿者对象,还要采访周围的人。采访对象往往不知道自己身上经历的哪些事情、哪些细节吸引人,他做了这些事觉得都很平凡很自然,没什么与众不同。我们向其周围的人采访,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真实的细节。

    比如我写《菠萝志愿者》,早在2013年夏天,就开始关注主人公和他的菠萝救援服务中心,关注主人公和这个团队的微信、微博,关注有关新闻等等。到2017年,我开始酝酿采写对象、采访提纲和作品框架,采访了数十人,写作只花了1个月时间,最终完成16万字的创作。

    第三点,我想谈谈志愿文学的独特性。

    有了较高的文学表达能力,可以使你的作品更加精确,更加漂亮,更加巧妙,更加具有我们所说的艺术性。但其前提是,你在表达什么?

    我们要抓住志愿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和事件这手好牌。

    如果想让你的文章与众不同,首先你要有一个独特性。

    很多东西可以写,但是在写之前,我们要想到,你所拥有的题材里,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的哪些东西会是最独特的?先要在你的素材库里做一个梳减,哪些东西可以排除掉,最后剩下的这一块儿就是你独特的、别人没有的东西。写出你的独特性,还要注重背景资料的搜集,包括当地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资料的搜集,这些资料用得好,可以深化主题,增加作品的厚度。

    比如2019年11月26日《中国青年作家报》头版头条刊发的作品《亲爱的格桑梅朵》,里面有志愿者苑老师的一个故事。苑老师因为高原反应去打了吊针,手背上贴着胶布回到教室,有的孩子就哭了,说他要“喂鹰”了。如果我们不知道在藏区“喂鹰”就是天葬,那我们就不明白孩子担心这个苑老师要死了。这就是作者支教的独特经历和对当地人文风俗的挖掘。

有志愿故事的地方,文学必然在场
我写志愿文学作品的三点感受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