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1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我的2019

文字的芭蕾与舞台

马丽萍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1月07日   04 版)

    2019年元旦的清晨,手机微信里蹦出女儿发来的图片,我的文章《徒者:心灵的美容院》刊登在《航空画报》的首页,并成为“读来读往”栏目开篇之作。我赶紧对着跃层楼上清清嗓:“老公,好兆头,我的文章今天‘飞’上天啦!”理工男老公的冷静与严谨,与老文学青年瞬间可以融化的我,永远如两条平行的铁轨擦不出火花,他探出宽宽的额头:“思想可以飞,旅行的脚可飞,情绪得放冰箱冷藏一会,别像得了鲁奖似的。”真扫兴,我又不是单单因为文章发表了,关键它是新年第一天在飞机上刊,寓意写作飞翔的好兆头嘛!

    2019年,我首先把目光瞄准了《沈阳日报》以“寻找英雄”为主题采访的资深记者、作家关捷。可关捷是个忙得连自己行程都属于“计划没有变化快”的飞人,采访约谈演变成“习惯性流产”。没办法,我只能先用两个月的时间详读他的全部作品,而仅《寻找英雄》就再版多次,每次都有新的内容补充,每读一遍,我就对关捷的英雄情结与格局,有了一种更深的理解。

    当关捷得知我默默地做了这些功课之后,第一时间寄来他的获奖签名作品,并在从云南讲座飞回沈阳的当晚,接受了我的采访,促成了《中国青年作家报》头版文章《关捷与他的英雄方阵》。同时,也开启了我与《中国青年作家报》的缘分。随后,我在与该报编辑的沟通中,推荐了军旅作家、诗人胡世宗。7月4日,融媒报道“小分队”专程从北京赶过来,到胡老师家做了专访和视频录制,并由此促成了3篇连续报道。

    我曾是一名企业共青团干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单位订阅《中国青年报》份数有限,每当新一期《中国青年报》送到工厂收发室,我都按平时掌握的送报时间规律,不等工作人员开始发放,先“噔、噔、噔”抽空跑过去,把属于自己部门那份“藏”起来,抽空找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横扫标题,把重点文章读完,抓紧把精彩片段或名言警句摘抄到专门的笔记本上,然后才能让这张报纸与大家会面、传阅。否则,一旦传出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手里。遇到特别喜欢的句子,再用硬笔书法形式写好,放到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压着,以备不时润养心灵。

    久而久之,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这份纸媒的朋友,一旦想打探点全国知名青年的动向,或想了解一些青年名人逸事,就会不自觉地依赖起我这本自制的“摘录中国青年报专辑”。1990年春,我最好的闺蜜远嫁美国,临行前,我正为给她准备像样的礼品费心思,她却犹豫着来到我面前,轻声地与我商量:“能不能把你的‘摘录中国青年报专辑’送给我作为结婚礼物?”如今,这本“专辑”已经随着新娘嫁到波士顿的书房里快到而立之年,它是我们友谊的见证,也是她解乡愁的“保健品”,更是闺蜜之间最“贵”的精神嫁妆。

    可以说《中国青年报》是我们这代人精神成长的导向,回忆中最美的红丝带,今天能够与它的子系报刊《中国青年作家报》结缘,也是缘至情浓的必然归宿。

    想想一年来通过采访关捷、胡世宗、梁晓声等作家,我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发表了作品,更主要的是通过近距离接触这些作家,体会到他们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我不仅是通过作品与《中国青年作家报》建立了良好的写作关系,为我蕴含着体温的文字芭蕾提供了更广阔的纸媒舞台。

记住乡愁:村里来的年轻人
红海的鱼在飞
文字的芭蕾与舞台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