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1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青年说

《人生》:高峰的存在就是为了超越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本科生 何凯凯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1月14日   01 版)

    一切都在重新出发,一切都在重新洗牌,旧有的一切不断地被打破重来,人人都在奋斗逐梦的路上。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并非康庄大道一路欢声笑语。

    人生往往是痛苦与幸福相随,每一次在面临选择和困境失意之时,我都会把这部《人生》拿出来反复揣摩,都能带给我新的启迪和思考。我们也应该通过《人生》去理解现实的残酷以及人性之中至为难得的温情。我相信正是这一份艰难痛苦之中的温暖让无数青年读者感同身受,深有共鸣,扬起生活的风帆,昂扬向前。

    人物前行道路上的曲折反复与现实困境

    人物的命运的曲折性与复杂性,最突出的则是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高加林是一个农家出身的知识分子,渴望外面的世界,他不止一次地幻想着城市里的飞机、大厦,与远方传来的汽笛轰鸣。农村是一个相对落后而且封闭的存在,所以高加林在给村里的吃水池撒上漂白粉之后面对责难时会想:现代文明的风啊什么时候能吹进来。高加林给我们呈现的是上进、不满足、富有冒险探索精神。

    但在面临生活中的挫折失败又往往陷于迷茫,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共性。

    高加林命运的悲剧,一方面是个人前途不可控,永远无法预料到个人未来走向究竟会如何。像大海航行中的一页扁舟,随风飘摇。另一方面这种悲剧就类似于命运和自己开了个玩笑,一切只是一场空。用路遥的话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他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他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切就像是肥皂泡一样,转瞬即逝不可捉摸,让人痛苦而又无奈。

    同时,爱情上的痛苦纠葛没有准确的定向。在高加林最为痛苦迷茫的时候,巧珍走进了他那受伤的心灵,带给他安抚。毛尖说,高加林离开故乡进城,在城市里积极奋斗,城市女朋友立马把家乡的姑娘比了下去。高加林同巧珍、高加林同黄亚萍、黄亚萍同张克南、马栓同巧珍关系之间交错繁复。在高加林因为“走后门”被揭发之后,巧珍没有几天就结婚了,造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冲突,意味着高加林在黄亚萍之后,没有退路可选。

    路遥给小说最后一章的注明的是并非结局,也就预示着高加林仍然会在社会矛盾之中的冲突与协调间不断发展前进。

    正是因为高加林的不满足,所以会选择和黄亚萍结合,正是因为他的冒险,所以会向往远方,忘了自己所依存的土地和现实。他的曲折性是因为他读过的书,对国际大事津津乐道,会说出很多种新能源,所以在城里受辱时他才会心里想“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我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

    那么,我们就需要对高加林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第一,他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知识青年。第二,有强烈的自尊心,敏感的自尊有时会让他做出不合常理的事情。第三,有点不切实际。比如,高加林和黄亚萍之间谈论国际形势,忽略了当时中国社会正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双脚踩不到坚实的地面,这是造成他选择上迷茫困惑的重要原因。

    城市与农村文化交织的浪漫色彩

    路遥有的不仅是现实主义精神,还带有深深的浪漫气质。刘巧珍身上体现的是那种浓厚的母性特征,在高加林受伤时给予温暖,热情拥抱他,真诚地帮他解决生活困境。而且对心爱的人言听计从,穿上他喜欢的衣服。在高加林突兀地说出刷牙时候,也会不顾舆论地去做这件事。即使是在被抛弃时,仍然会选择为对方考虑,一直以无私奉献的母性光辉形象展现。

    刘巧珍是一个农村妇女形象,她也不完美,不会说出16种新能源,也不会说出国际局势如何如何,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始终热情地拥抱着他。

    黄亚萍的浪漫则有夸张成分在内,穿着潮流奇异的服装,会看最新的电影,怎么新奇怎么来。

    刘巧珍所象征的是封闭、落后、乡村文化中的个体,没有灯红酒绿,也不会花样繁多,拥有的是真实淳朴的情感。只有在那么一块土地上的人才会唱出:“上河里(那个)鸭子下河里鹅,一对对(那个)毛眼眼望哥哥……”

    黄亚萍则是与之相对的现代都市文明产物,开放、个性、独立、自由,给我们所呈现的是城市与农村文化交织的浪漫色彩。

    小说的隐喻性与解读的多元性

    小说的开篇,第一章是以阴云密布的傍晚做叙事背景,闪电作为小说情节的推进剂。高加林说自己什么也不想吃,显然是心里有事,这时候的描写是一道闪电几乎把窗子照亮。在高加林说出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时,这时候的描写是风声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窗户纸不时被闪电照亮。在父母亲知道真实情况后,这时候的描写是外面的暴风雨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一阵“轰轰隆隆”的声音——这是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闪电代表的是撕裂与痛楚,而且是剧烈的痛楚与震荡。初始时,只是一道闪电照亮窗户,这是事件的开始,也是痛苦的开始。在发展阶段风雨声逐渐加大窗户不时被闪电照亮,表明内心的挣扎与波动。直到山洪爆发,他们内心的堤坝也崩溃了。

    这是文中第一次的环境与人物内心描写。而整部小说的高潮,则是高加林在南马河公社的采访,暴雨冲毁冲塌房屋,他的通讯报道一篇接一篇投递向广播。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黄亚萍也与他的人生产生大幅度交集。因为暴风暴雨,所以他们的爱情也就来得快去得快,同时也面临着剧烈的冲突与矛盾,造成的破坏也是巨大的。

    另一个反复的描写则是大马河桥。他在大马河桥遇到了巧珍,从此他们开始在一起,也在这里分手。对于高加林来讲,他的出城进城也是围绕着大马河桥。烟消云散、物是人非。宛如一个过客,桥上的人看风景,桥下的人看你,一切来去匆匆,转瞬即逝。

    作为小说《人生》,它代表着作者对城乡剧烈变动的思考。而且作者承接的是“十七年”文学以来的理想主义传统,主人公身上展现的是勤劳、上进、追求进步,对于爱情拥有着近乎圣洁般的纯洁。《人生》带给我们的,正是冷峻现实面孔下的浪漫柔情。

    从路遥等老一辈作家身上汲取营养

    路遥的创作以《人生》为代表,体现了他对当时剧烈变动的城乡结构和在当时体制变动中人的变化的思考。他通过城乡交叉二元体制的叙事,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的复杂性以及曲折性。这也代表了他小说的成熟。

    新中国70年的文学记忆与经验,丰富而又多样。我们如何通过借鉴路遥创作经验,认识这个时代?

    第一,理性认识农村经验和农村现实,学习路遥深入人民群众扎根土地,“两腿泥”的创作精神。路遥在写作时候深入工厂、学校、企业,他说,这些生活素材用笔记录吗?不用,脑子已经记下来了,记在心里了。他会把数十年间大报小报悉数翻阅。他说,故事可以虚构,历史来不得半点虚假。

    路遥对文学的真诚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他笔下的文字熠熠生辉,光耀史册。正是因为他与人民心贴心的对话,为人民而写作,他的作品才会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备受鼓舞,在生活面前阔步向前。当下一些青年的写作,同质化、类型化倾向较为明显。写作上的急功近利短视浅见,导致作品的生命力昙花一现。

    第二,人要不断学习丰富自我,才不会被时代遗弃。高峰的存在就是为了超越,而超越的前提就是对前人经验的合理借鉴和学习,批判继承。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貌。而文学有没有去深入地表现新技术是怎样改变人们生活的?改变前后思想状态是什么样?面对新事物的出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又是怎么对待的?网络智能手机的触角伸及农村的时候,农村的面貌改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农村赶集的地摊上摆上二维码,而人却不会使用手机查看,心理又经历了怎样的波动?

    社会是发展运动的,个人作为时代的一分子,逃脱不了时代给予的机遇和挑战。难免会遇到现实的无奈和前行中的挫折失意。路遥带给我们的经验是高举理想主义大旗,饱含现实主义精神,描摹生活百态。我们的青年作家要从路遥等老一辈作家身上汲取到有益营养,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奏响时代最强音,留下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的作品。

李修文:青年人要多一点定力与专注
《人生》:高峰的存在就是为了超越
我只经历了七分之一多一点,却是最好的时代
王蒙老师的两封信
辛夷坞:写作需要共鸣和情感寄托
创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个小男孩的观察日记
张光北:《中国军魂》来得正是时候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