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献给我们大家的吴晓蔚

刘兆双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1月21日   01 版)

    宋宝颖/制图

    编者按:

    在本报2019年第21期,作家徐庆群的专栏文章写到了一位志愿者吴晓蔚,他不仅要做志愿者,还要写志愿文学。

    在这篇《他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写“志愿文学”》中,徐庆群写道:我借《中国青年作家报》专栏的一方宝地,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纪念和缅怀一个在“志愿文学”的感召下,走进贫困山区并且长眠于大别山的高贵的灵魂。这就是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学的力量。遗憾的是,晓蔚没有留下“志愿文学”,但是他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最壮丽的“志愿文学”。

    我们了解到,2019年3月5日,吴晓蔚曾在他的新浪博客上发了一首题为《爱在心田》的诗。这篇习作,可以说是他写志愿文学的试笔。

    诗前的小序说:

    作为一名基层助老志愿者,一名努力推动祖国全民阅读建设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文化志愿者,我愿以实际行动和小诗一首,表达我对中国志愿者的敬意和祝福,祝朋友们节日快乐、永远幸福。少年时代,当我看到马路上穿着带有各种志愿者标识的“红马甲”时,我的心儿便情不自禁地莫名跳动起来,目光紧随爱的脚步,多么想一路尾随,成为其中一员。长大了,我也成了你们——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很渺小,我愿仰望崇高,学习美好。假若你愿意,我们一起来做志愿者,让心儿放飞梦想,努力成长。

    吴晓蔚的诗写道:

    情暖夕阳座谈会,红会领导来支持。队友真心献良策,志愿服务从头越。

    福利院里老人多,琴棋书画可交流。心灵陪伴最持久,为民服务永不休。

    我们都是志愿者,人人争做活雷锋。淡泊人间名与利,传递美好乐悠悠。

    相互扶持传德艺,授人玫瑰己开怀。唯有书香最迷人,读书会里故事多。

    三月里来送春风,情真意切祝福浓。月色深沉望明月,宁静致远满天星。

    现在,吴晓蔚已成为星空中的一颗,遥望着我们。

    本期我们约请到一位与吴晓蔚相识的作者,写下这篇纪实散文,表达了他和许多志愿者对吴晓蔚的怀念和敬意,也表达本报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

    2019年5月7日,晓蔚因参加安徽大别山公益活动时从楼上意外坠落,抢救无效去世。我与晓蔚相识仅一个多月,见面也只有两次,然而,那个纯朴善良的晓蔚,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晓蔚小弟,今天是2020年1月7日,你远游整整8个月的日子。我将这些文字作为一朵小花,献给你。

    ——题记

    与他相识,是在2019年清明之前。那一天我去盐城市步凤镇五条岭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先结识了一位三代守护烈士英灵的“中国好人”卞康全。待我再去盐城市图书馆听文学讲座“小说的力量”的时候,他正坐在前排,认真记着笔记。

    讲座结束攀谈起来,得知他叫吴晓蔚,45岁,喜欢读书与写作。才聊了十几分钟,双方都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吴晓蔚热情地说:我送你吧,路上正好再说说话。

    在路上,我们又聊了起来。我问他现在干什么,他说,暂时没有职业。我告诉他我上午去了五条岭。他高兴地说:五条岭我常去,卞康全与我还是好朋友,也是去扫墓时认识的。

    真巧。

    我心里暖暖的,当即拿出背包内的《岁月的印痕》,一个准备送给另一朋友的我的文章打印本,撕下已经写好赠言的第一页,重新写上文字签上名,送给了晓蔚。

    一面之缘,却一见如故。一天之中,连着结识了康全与晓蔚两位热情又纯粹的人,甚至有了兄弟般的感情。

    几天后,我在QQ空间将康全与晓蔚称为兄弟,并说:“人生路上,总有些事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些人,让我们难以忘怀。有些人,处了一辈子,也仅止于一个熟人;有些人,聊了几句就一见如故,乃至成为一生的兄弟姐妹。”晓蔚评论道:知己难求,兄弟情深,馈赠佳作,相念久久。此后,我不时地在群里与他聊天,他则不时将作家王宏甲老师、徐庆群老师的文章分享给我。

    隔了一些天,我又去了盐城与他见面,那天碰巧有个人才招聘会,人来人往。我说,你也看看吧,或许有合适的呢。他在一家小学培训机构前登记报了名。出了招聘会,我与他坐在对面公园的草地上,谈天说地。他多次谈到王宏甲老师,谈到徐庆群老师,言语里满满的都是崇敬。

    他谈到曾专门到北京参加读书会活动,谈到以后想写“志愿文学”,谈到了他的孩子,也谈到了公益。我这才知道他还是一位热心的志愿者。我说我也一直想为公益做些事情的,却不知道怎么参加怎么做。他说,下午我们听一个公益讲座后,我再给你介绍吧。那天下午,我们一起乘公交,去听了一位女作家关于梦想与坚持的讲座后,晓蔚还向她作了关于“志愿文学”的提问,我也进行了自己的梦想与坚持的分享。结束后天色不早,他坚持送我到车站。于是在最后一班车开车前的几分钟,我们握别。谁曾料,这一别,竟成永诀。

    到了5月19日,在晓蔚生前建立的“开慧书院”,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读书人,纷纷回忆起那个纯粹纯朴、热爱写作、热心公益的晓蔚,表达对晓蔚深切的怀念。我才了解到事情的大致经过。晓蔚随一个公益组织到大别山区的安徽太湖县发放公益物资,不慎失足摔落,坠到楼下。他的伤势太重,当地医疗条件很差,就被紧急送往相邻的湖北蕲春人民医院,终因脑昏迷抢救无效去世。

    大家纷纷回忆起那个向着阳光奔跑的晓蔚。原来他生前就是市红十字会志愿者,曾被授予“最美志愿者”称号。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却不时拿出有限的生活费,买些书和衣物寄给偏远的贫困孩子。

    在他去世的几个月后,他生前写成的文章《走进南仁东》在《国际人才交流》上发表,只是作者的名字已加了黑框。

    作家兼编辑徐庆群老师写了编者按:“这也许是吴晓蔚一生中唯一一篇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他在他的自媒体(微博微信)上经常写很多温暖向上的话,这是我跟他约的稿,希望他能写一篇完整的文章。他做到了,也达到了发表的要求,我特别欣慰。然而他却没有见到。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但是我想他在天上能看到。这段编者按,是我含泪写的。谢谢晓蔚,永远怀念你!”

    6月6日下午,我与康全一起去看望晓蔚的爸爸妈妈。我们带着些水果营养品来到晓蔚家里,见到了两位老人,他们都已八十多岁了。这两位老知识分子,面目慈祥,举止儒雅。他们都是195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扎根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盐城支援苏北建设。吴爷爷是棉花专家,吴奶奶是植保专家,两位老人为苏北的发展奉献了一生。

    进了门,客厅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晓蔚的照片与一个果盘。这是晓蔚二十几岁的照片,照片上的他阳光帅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我与康全站在晓蔚的遗像前,向他三鞠躬。一躬未及,己是泪流。

    坐下来后,我将带来的山东一位志愿者的爱心捐款奉上,两位老人坚辞不受。我诚恳地说,请你们无论如何接受一位好人对另一位好人的敬意吧!他们这才收下了,还认真地记下了那位好心人的名字。

    我们谈到了与晓蔚相识的经过。吴爷爷说,晓蔚生前不止一次提到过我。他拿出我的那本《岁月的印痕》,告诉我,晓蔚生前很喜欢看我的那些文字。一语未了,我再次热泪盈眶,怕引起两位老人伤心,咬紧牙,强忍着不让它们溢出眶外。

    听两位老人讲,晓蔚的儿子已经上高中了,很懂事,还是盐中的三好生呢。闻听此言,很是欣慰,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努力上进吧。

    晓蔚是简单的,简单得如那瓦蓝的天空,我想,他也一定喜欢那蔚蓝的天空吧,因此才在自己的网名前加了“蓝天”两个字。他的心地温良纯净,他的内心实在真诚。他的笑容,对于同样真诚的人来说,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论物质,晓蔚是低微的,他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然而,他却选择做了一名志愿者一个公益人。他热心公益,不为名不为利,用自己心底的那一份无私的善良,那一片火热的真诚,那一种纯粹的本真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用微弱的烛光去照亮与温暖那些贫困孩子的心房。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一个也同样需要帮助的人呢?

    人到中年的晓蔚走了。这么久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依然还在回忆起他,怀念着他,为这样一位素未谋面无钱无权的人奉献爱心?

    正如我和晓蔚生前的共同好友卞康全,发在“晓蔚书院”群里的信息所说:"当今之世,晓蔚这样的人太少了。他纯粹,不利用任何人,他也无别人可利用之处。我相信,每一个记住晓蔚的人,都是可交之人,是君子。″

    因为晓蔚那纯粹无私的奉献让人们知道博爱的意义所在,因为晓蔚的善良让同样也善良的人们记着他,念着他。这,就是人性之美丽所在,人性之光辉所在!

    晓蔚走了,但他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只是出了一次没有归途的远门。

    晓蔚倒在公益的路上,倒下的是身躯,立起的是雕像。他热心公益的精神依然在闪烁着不绝的光芒。他平凡却不平淡,平常却不庸常,他对公益的热情与执着,甚至到了被一些人认为“傻”的地步。想当年,雷锋也常这样被别人说成“傻”的,这样的“傻”来自于内心的无私,来自于灵魂的纯粹,来自于心底的善良,来自于他们崇高的境界。

    我们钦佩,我们仰望,只有接近些再接近些,让自己也尽量纯粹一点,再纯粹一点。好人的行为能净化一个人的灵魂,能带动与影响一批人,这,就是好人的效应、

    他倒在了公益的路上,正如夸父倒在逐日的途中。这个世界,需要良知,需要温度;需要帮助,需要关爱。希望我们的内心,少一点麻木,少一点冷血;多一点良知,多一点温度。我们的举手之劳,对于别人,或许,就是大旱甘霖。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有的人,不仅为自己过得好,同时也为你过得好,甚至,将你过得好看得比他过得好还要重要,这样的人,是不是更可贵,更值得尊敬,更值得珍视呢?

    这,就是晓蔚他们!

    他们心甘“志愿”,追随“公益”,就像晓蔚说的那样:“就像乡村田野的一颗颗饱满的晶莹的种子,给贫瘠的黄土地的人们带去希望,带去美好,捎来春天的祝福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爱无止境,唯有情深!”也正因为这些,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诚如诗人臧克家所写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责任编辑:董学仁

林超贤:每拍一部电影都是一次修行
赵航:高级的创作,是在普通生活中找到新奇的角度
关于房子的记忆(散文)
韩静慧:文学火炬照亮人生之路
拼搏的力量与艺术的再现
把诗歌的种子播撒进校园
孙一圣:想象也需要能力
献给我们大家的吴晓蔚
休刊启事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