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3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人大学子做志愿,一片赞声把家还

苟文彬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3月31日   16 版)

    何子晴在对社区人员进行电话信息登记。(作者供图)

    梅廷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他们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当人们问起他们的名字,他们回答:“你好,我叫青年志愿者。”

    “战‘疫’·五日谈”专栏本周请青年作家苟文彬主笔,他向我们讲述了那些真诚奉献、不辞辛劳的青年志愿者的战“疫”故事。

-----------------

    “您好,这里是府又社区,为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管理,我们需要以电话形式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采集登记……”

    “疫情这么严重,骗子们都敢上班了?你们可真敬业,真是想钱想疯了啊!”

    电话里传来“嘟嘟嘟……”的声音,何子晴哭笑不得,无奈地挂上电话。

    何子晴是广东顺德府又社区防疫志愿者,从2月18日加入大良街道青年突击队那天起,总会被个别居民误以为是“诈骗分子”,弄得她哭笑不得。

    何子晴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土生土长的府又人。在顺德美食和岭南文化滋养下,何子晴可谓智慧与美貌并存。网上输入“顺德何子晴”,你会发现“2017年顺德一中高考文科状元”“美女学霸”“最美逆袭考生”等,说的都是她。

    对于这些,何子晴一笑而过。从她高二时写的《永不止步》作文可窥见一斑:“有不少人本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却被浮云遮住了双眼,定住了脚步。”“过多沉迷于旖旎风光,只会乱了心志,我们切不可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需要坚持和毅力的马拉松。”

    寒假从北京回到顺德过年,跟全国人民一样,因疫情而宅家,成为一个在疫情中“被保护”的对象。何子晴说:“2月中旬我看朋友圈,发现大良街道团委、志愿者联合会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我也想出一份力,于是报名入选了,主要负责电话访问、信息登记等工作。”

    这份看似轻松的志愿工作,在社区大范围电话排查时,不仅会遇到像本文开头描述的尴尬现象,个别群众还因担心隐私问题或者询问次数较多,态度并不是很好,甚至不想提供信息,导致统计工作推进起来还真没那么容易。

    “刚开始有点委屈,后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改进了沟通方式,在向群众表示打扰、抱歉的同时,也尽可能解释清楚这项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也有个别实在不配合的,何子晴就协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上门查访。“我记得有一次上门查访,还没走到门口,小区楼长就向我们详细报告了她所管楼层的情况,物业管理员也主动提出与我们一起上门。”

    经历过这次志愿工作后,何子晴感触颇深:“默默奋斗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展现出来的专业、细心和对社区群众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平凡的社区人,也能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

    深受感染的何子晴,完成电话排查工作后,又去顺德客运站联检点做志愿者,负责登记乘客信息、测量体温。“乘客们都很自觉地配合。记得现场有一位老奶奶不识字,我就一项一项地念给她听,帮她写,完了之后她走到安检处,像想起什么似的,回头向我挥挥手,说了一声‘谢谢’,现在回味起来感觉心里还很温暖。”

    正是:

    疫锁九衢长江岸,毒封四海浪掀天。

    莘莘学子做志愿,一片赞声把家还。

-----------------

    苟文彬,首届全国“志愿文学”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菠萝志愿者》《大民大国》等。

    责任编辑:只恒文

春天的色彩
人大学子做志愿,一片赞声把家还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