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现在还在开封上学吗?”
“老师,听说你有女朋友了,把她的照片发过来呗?”
“老师,你不知道自从你走后没多久,我就转学到了县城,和俺爸爸在一起……”
冬日的周末午后,看到了同学们发给我的QQ消息,嘘寒问暖间是一种无法掩饰的牵挂与关心。
离开夹滩差不多有3年的时间了,我的生活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可是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并没有被岁月冲蚀,李校长和门卫大爷的那句“什么时候路过这里啦,别忘了回来看看”,也成为了耳边挥之不去的呼唤。惭愧的是我因忙于自己的学业而始终无法抽身,但是这个带有一些虚妄的理想有好几次在梦里得到了补偿,也算是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可能生活的本真就是如此,圆满只是一种形而上的奢望,无法在现实的土壤上落地生根,正如我母校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一样,至善是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我们才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要努力向上,最终才能散发出人生的光芒。
3年时光走过,当初还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他们,如今都已是初中生了,有的甚至很快就要成为一名高中生,和当初的我一样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其实在给他们上课的那段时间,我一直是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弟弟和妹妹,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知心大哥哥,而不是一个老师的角色,希望借此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但是今天我发现,我和他们已然成为了两代人,尤其是最近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他们进入初中后,女生已经开始打扮自己,男生也都收拾得利落而整齐,其中最具特点的要数他们的发型,无不彰显着一个个年轻人应有的青春与活力。和他们相比,我这个九零后竟然顿感自己“垂垂老矣”,常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看到他们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以及流露出的对成长的渴望,我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如同看到亲手培植的一粒种子终于破土而出,迫不及待地要迎接朝阳和雨露。
在这3年的时间里,有几个男生把我拉进了他们创建的游戏群,希望我和他们一起打通关,可是我对游戏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慢慢也就被他们疏远了。聊天群一个个相继解散,我和他们之间的这根线也越来越细,彼此之间的联络也就不再像当初那样密集。因此在自己身心俱疲的时候,偶尔看到他们发来的问候信息,我也就格外欣喜,总是快速给他们回复,希望他们不要离线,抓住机会和他们多聊几句,哪怕只是简单问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可是,当我看到他们发过来的消息时,往往都是已经过了许久了,而我的回复他们也许会在下一个周末才有可能看得到,因为只有周末他们才有机会拿起爸妈的手机,给我发这个消息。
在夹滩小学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就一个班级还是整个学校的情况来看,女生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男生相对来说少得可怜。后来在和学校其他老师们的聊天中得知,原来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家里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都会倾其所有,把家里的男娃送到乡镇甚至县城去上学,对待女孩的态度还只是不当“睁眼瞎”就好。
有一个男生是我不能忘记的。他很喜欢阅读,得知我的专业是文学方向时,就经常在课下和我说他喜欢的课文或者是课外作品。他有点羞涩,因为小儿麻痹症留下了后遗症,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嘴巴也有点歪,吐字不是很清晰,语速也非常慢,但每当在操场上看到形单影只的他时,我总是会默默走过去,听他诉说,慢慢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我的那个办公室里有几本外国名著,一直想找机会送给他的,可是直到最后离开,这个愿望也没有达成……
后来,我的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也去了乡村支教,他给我介绍了一个那边的学生,并且嘱咐我说这个学生读了不少书,非常喜欢写作,也写得不错,就把我的QQ号给了那个学生,希望我可以好好帮忙指导一下。说来惭愧,闻讯后我诚惶诚恐,自认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教授别人的,最后两个人聊了几次也都比较客气,始终没有触及到真正的写作问题,慢慢也就没有了联系。
有时候一个人会情不自禁地去思考读书和写作对于我的意义,其实并没有一个所谓文学家的野心,可能只是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生活的点滴或者一个瞬间,不至于一段时间过去后怅然如所失。因此我始终认为读书和写作是一种个人化的生活选择,并没有一个被程式化的模板,对此我一直深信不疑。
回忆起来这3年时间里,真正能够帮助我了解夹滩小学和那群可爱的孩子们的信息的,大多是通过和几个女同学的聊天。她们相比于游戏更喜欢听歌,当初上课的时候也积极配合我的教学,有的甚至还会帮我组织课堂纪律。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主动承担下来她们的音乐课,并且教她们唱一些喜欢的歌。她们似乎带有着一种有异于男生的敏感与好奇,所以我经常要面对她们提出的各种八卦问题,而且每次都是小心翼翼,总是害怕说错什么话。但她们对于我无疑是信任的,有什么小秘密也愿意和我分享,乃至离开后依然有人在周末时给我发来关切的问候,同时也诉说着自己在学校的见闻与感受。我不知道自己在她们心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可是我依然会为能够成为她们的诉说对象而自豪。
一个3年过去了,下一个3年很快就会开始。我不知道自己和夹滩这些孩子们的联系还能维持多久。他们都在慢慢长大,也会遇到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而我也只是他们人生之中的一个匆匆过客。有的人还记得我曾经在他们生命中出现过,有的人可能对我的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但不管怎样,夹滩已经成为了我青春旅途里重要的一站,而我的心也会一直为那方土地梦绕魂牵。
特邀编辑:董学仁
河南大学文学院 姜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