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没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据说是因为质量不高,精品太少。他自己也说过,记不得有哪一篇小说是用一天以上的时间写成的。两年后他26岁,又出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大多是他应付幽默期刊约稿的快餐作品,短小轻松俏皮,调侃滑稽搞笑,如果还那样写下去,就没有后来的那位影响世界的契诃夫了。
有位老作家写信给他,劝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丢开按期交稿的方式,还要珍惜自己的形象,写那种经过深思、有过润色、精彩的和真正的艺术作品。契诃夫一看就明白了,回信说:“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将来吧。我才26岁。虽然光阴跑得很快,但是我还来得及做点什么。”于是,有了他静心三个月写出的六七万字的小说《草原》。这篇小说很快在彼得堡大型文学月刊《北方导报》发表,让他进入一流作家的行列。
仅仅静下心,还是不够的,还要改变先前的写作。在我看来,契诃夫先前过于追求精简,造成了文笔枯涩,像是画家的一支笔在画布上抹了又抹,颜料已经枯了,应该再蘸一些,让画笔滋润。这种情况在许多写作者那里都发生过,他们的小说越写越多,越来越合乎小说的规范,可是已经丢掉了文采,笔下的文字越来越紧,紧巴巴地不能放开。
想要放开一些,会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种,是为小说添加散文化的抒情色彩。
就像契诃夫写《草原》那样。
契诃夫要讲一个9岁男孩坐马车穿过草原的故事,其印象来自他小时候坐着马车去看祖父的经历。他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和事物,还有他难以忘记的各种感觉,成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故事必定会有散文的抒情色彩。那么,有人就要发问了:以写景和抒情为基调的作品,可以写得不像小说,更像一部篇幅很长的散文吗?
这不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特别是在契诃夫写作的年月,更算不上一个问题。那时候在长篇巨著之外的短小说,只能与论说哲理与历史的随笔划清界限,与叙事散文的边界还是一片模糊呢。
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小说的起源。它晚于诗歌、剧本、随笔,随着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而出现,是因为人们有了更多的见闻和感受需要交流。他们需要讲述故事性很强的事件,也需要讲述故事性不强的见闻。后者就包括像契诃夫《草原》那样的内容,离不开描述那些景色,就会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在《草原》里,契诃夫的文笔不再枯涩,他大段描述草原的清晨、黄昏、黑夜、暴风雨、河流、群山。他仿佛又回到童年在顿河草原旅行的那些日子:夏天的牧羊人、犹太人和教士、淡紫色的远方、夜间的雷雨、运货的车队、草原上的飞禽,等等。
实际上,这种描述在进入草原之前就开始了。那时,小男孩坐在马车上经过一个绿色墓园,想起葬在墓园里的父亲和祖母。你在阅读下面一段引文时,可能会注意到“在她去世以前,她是活着的”这句话,那是契诃夫的招牌式文学语言。
“等到樱桃熟透,白墓碑和白十字架上就点缀了许多紫红的小点,像血一样。在围墙里的樱桃树阴下,叶果鲁希卡的父亲和祖母一天到晚躺在那儿。祖母去世后,装进一口狭长的棺材,用两个五戈比的铜板压在她那不肯合起来的眼睛上。在她去世以前,她是活着的,常从市场上买回松软的面包,上面撒着罂栗籽。现在呢,她睡了,睡了。”
再看契诃夫写的草原的清晨,用了很多动词去写,写出了一个动态的清晨:“远远的,在天地相接的地方,靠近一些小坟和远远看去象是摇着胳膊的小人一样的风车的地方,有一道宽阔而耀眼的黄色光带沿地面爬着,过一忽儿,这道光带亮闪闪地来得近了一点,向右边爬去,搂住了群山。不知什么温暖的东西碰到了叶果鲁希卡的背脊。原来有一道光带悄悄从后面拢过来,掠过车子和马儿,跑过去会合另一条光带。忽然,整个广阔的草原抖掉清晨的朦胧,现出微笑,闪着露珠的亮光。”
当然,契诃夫不会像这两段引文那样,仅仅限制于小男孩的视角。那样一来,就表达不了他更多的感受了,那是对独特的俄罗斯大草原的独特感受。
下面这段话,只是他几次写到草原夜色中的一次。
“人只要瞧一眼布满繁星的微微发绿的天空,看见天空既没有云朵,也没有污斑,就会明白温暖的空气为什么静止,大自然为什么小心在意,不敢动一动,它战战兢兢,舍不得失去哪怕是一瞬间的生活。至于天空那种没法测度的深邃和无边无际,人只有凭了海上的航行和月光普照下的草原夜景才能有所体会。”
这部小说读到一半,你会发现,契诃夫笔下的草原有越来越多的意象,而每一个叫做“意象”的东西,只是草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说草原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的意象。它默默在你身边。它美丽又有些忧郁。它其实是你的朋友。它好像是有了生命,与小男孩、商人舅舅、老神甫、马车夫等人物一起,成了小说《草原》的主人公。
如果你知道你小说中的环境,也会成为小说的主人公,甚至还可能是更重要的主人公,那么,你会不会带着敬畏的心情写到它们?
现在进入我们的写作练习题。
一、 带着问题阅读。
让我们想一想:契诃夫写到的草原,是一个巨大的生命容器?是一个忠诚的生存信仰?是那个民族成员的宗教苦难气息?还是决定他们命运的神秘氛围?
带着你想寻求答案的心情,把草原当成小说的主角,深度阅读《草原》。
不一定要找到答案。这样的阅读,本身比答案更重要。
二、在作品中选一段你感兴趣的片段,加深理解。
比如你选了这一段:“在你看见和听见的一切中,开始呈现出令人喜悦的美、青春、充沛的力量、对生命的热切渴望。心灵对美丽而庄严的故土作出了反应:想要随同夜鸟在草原上翱翔。在那令人喜悦的美中,在那醉人的幸福中,你还感受到了惊恐和烦闷,仿佛草原知道自己是孤独的,知道自己的财富和灵感在这个世界上都泯灭了。”
理解这段话,要注意到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一个持久主题,是人在宇宙面前感到孤独,更期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比起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多见于旁观者的田园诗式的描绘,而契诃夫他们描绘的大自然,人们身在大自然之中,要一起参与那些充满戏剧性的变化过程。
三、仿写和改写。
仿照契诃夫的笔调,写一篇千字以内的写景散文。写景要有动感,要有人参与到景物之中。
再将这篇散文改写为一篇小说。改写时注意语言的自然、流畅、朴素而松弛。然后体会一下:好的小说叙事一定是邻近散文的那种风格吗?
特邀编辑:董学仁
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