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6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后疫情时代:《清平乐》引发青年云观影齐吐槽

一段舍本逐末的“历史重现”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 齐尔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6月02日   16 版)

    扫一扫,看视频

    开版的话

    后疫情时代,社交隔离仍在持续,疫情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尚未消解,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剧院、电影院等线下娱乐市场遇冷,在线视频播放量大幅攀升,直播看剧、云观影等活动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从6月起,《中国青年作家报》将邀请青年朋友一起“云观影、齐吐槽”,本期我们锁定的是热播剧《清平乐》。

    该剧改编自小说《孤城闭》,以宋仁宗为主人公,讲述了北宋年间朝堂与后宫的层层纷争,一开播就受到青年极大关注,青年朋友们也对该剧寄予厚望。但随着剧情的深入直至完结,与之相关的争议也越来越多,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青年有哪些独家见解。

    (谢宛霏 唐冬冬)

--------------------

    中国的历史剧中,不少作品曾因穿帮、服装形制问题或史实错误被送上头条,可见观众对历史剧的真实性是比较重视的。热播剧《清平乐》改自言情小说《孤城闭》,原以宫廷内侍梁怀吉为第一视角,最终改为以宋仁宗为第一视角的历史正剧。这样的变动下必然要大幅提升朝堂戏比重,观众也都非常期待此剧能够重现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以往的“正午”作品大多遵循新历史主义的美学原则,但自称正剧的《清平乐》在朝堂戏部分却正违背了新历史主义。除了某些官员的“花边”故事,又倒退回对史实的直接纪录。真实历史要搬上荧幕,难免采用一定程度的“戏说”,如果目的仅在还原历史,还不如直接做文化纪录片。《清平乐》只有流于表面的正确服化道,至于所谓“台词精美,尊重史实”的褒奖却如同讽刺——剧中每逢朝堂戏,就好像编剧翻译好《宋史》,由演员背诵,还要加上人民安居乐业或生活困难的镜头作陪衬,包装成尊重历史的卖点。

    流于形式地还原历史,却没有触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根本逻辑,是《清平乐》口碑与质量极大受挫的核心问题。朝堂戏中,若有涉及宋代朝政的争议处,只以台词交代,而不用人物的行动来重现;朝政遇到了难题的情节可用十五字来概括:“有事就开会,开会找人才,妥协就好办。”譬如仁宗朝的两大历史事件——宋夏战争和庆历新政,所有的困难都由开会呈现,解决途径都是找人才或皇帝妥协。这样重现历史无疑是对观众历史观的挑战——因为困难是呈现在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也是由人实践解决的。《清平乐》的朝政,全都诉诸台词与个人,台词与人物倒是都符合《宋史》的记载,但《宋史》是二手资料,本就缺乏一手资料带来的真实感。对二手资料进行形式化的二手转述,更让观众摸不到头脑,不明白仁宗朝的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

    同样是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在服装形制上纰漏甚多,主要情节“改稻为桑”也是完全虚构,但却一举封神。剧中嘉靖与海瑞、内阁与司礼监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与礼法斗争都呈现得淋漓尽致。《清平乐》服化道完全尊重历史,朝堂事也与宋史完全一致,但把朝政简化为开会和派人,未免贻笑大方。再完美的细节与镜头都无法拯救一部“历史正剧”的叙事缺陷。影视创作者还是应该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回到故事及其合理性中去,而不是舍本逐末,到历史书中去。毕竟,优秀的历史剧源自历史中的好故事而非书中的好历史,创作不能因为真实事件的台词罗列放弃对艺术真实的追求。

    责任编辑:谢宛霏

一段舍本逐末的“历史重现”
孤城闭:逾“礼”之爱
曹皇后:完美人设VS一个顺畅的人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