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6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志愿文学征文作品

我愿如萤火(散文)

李欣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6月02日   10 版)

    陈宁姐姐:

    最近好吗?

    今年我又去了永安乡,不是支教而是去做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只是这一次你不在身边十分想你。永安的夏天晚上还是蝉鸣不断,天亮得好早。

    这次去见林茂弟弟时,他好像长高了不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还是个天天撵在你身后的六年级小屁孩,整天抢我的薯片吃,比我还黏糊你。今年他已经初三了,该是好好学习的年纪了,说话也不再吊儿郎当,恍惚间已经能用他瘦瘦的脊梁撑起一个家了。

    我把我所有学习资料都拾掇了带给了他,看见他变得沉默寡言,我的一颗心好像在静谧深海里一点点下沉。

    他向我问起你,让我向你道声好。我才不要当这个传声筒,我让他考上你的大学去找你再问你好。班主任吴老师说他成绩很好,说不定能考到市里去上高中,去了那里他或许就真的能来找我们了。

    说到以前,我一直很庆幸高二那年跟着姐姐你的支教队去了永安乡,我好感激你愿意带着我这个对世界的看法始终天真又愚蠢的傻孩子。自小在遵义长大的我,是个土生土长的贵州孩子。我其实一直为外界对这里的个别想法忿忿不平,我一直认为我们也有很长的公路,有重峦叠嶂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不是如同外界以为的那样落后和封闭。我爱这里,是不愿让别人说它一点不好的。或许是我太过敏感,我讨厌参加夏令营时介绍自己的家乡,讨厌在我说到来自贵州的时候所有人莫名其妙的小小停顿。那点停顿与敏感交织着,总是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比英语听力最后一篇长对话更加冗长的内心独白。我记得那次我跟你说这些想法时你笑了,而我现在好像才明白了一些你那微笑的意思。

    没有思考的人会人云亦云,有思考且有爱心的人会思考解决方式。你是后者。

    这里的确落后而封闭,我在去到永安乡时才承认。

    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有小孩子走3个小时的山路来上学,第一次亲眼见到原来不是一个年级也能在同一间教室里听讲,第一次亲眼见到一共二十几个小朋友在周一的早晨学校黄土飞扬的操场上观看升旗,第一次见到学校门口的黄泥路布满鸡的爪印。

    你还记得小易凡吗?就是那个短头发的小女孩,黑黢黢的,读书声音特别大唱歌很好听的那个。以前她家在落星村最远的组里,10点上课早上6点就起床,背个小书包就一个人跑来上学。还有小仙女,妈妈在广州打工4年没回过家的那个小女孩,妈妈给寄到镇上的书包还是我们去赶集时帮忙取的。她的声音还是细细软软的,能直接扛起一桶水了。那群孩子我都记得特别清楚,那二十几个孩子我都记得特别清楚。

    那半个月对我认知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样的故事,我听爸爸妈妈说过,在电视里也看过,可我从来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就在这个省份的角落,真的有这样的故事日日在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与我的距离是298公里,是8个小时的K字头火车,3小时的客车,2小时的山路。

    我回家之后,坐在沙发上对着我妈哭了好久。我都好久没哭过了,打篮球的时候把腿擦破好大一条口子也就红了红眼。我跟我妈妈不停地说那些孩子,说永安完小,说你们支教队的哥哥姐姐。我想跟她说点好玩的,我说我们给二年级和四年级混合的那个班上课的时候,第一节课是二年级的数学课,那5个四年级的学生老是在那里抢答,小嘴一点也不停,弄得课堂纪律一团糟,我们又想笑又生气。我说着说着,又要哭了,你说为什么啊,明明都是小孩子。他们为什么就要两个年级在一起上课?为什么要走那么远才能上这样的一堂课?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在身边看他们慢慢长大?

    我妈妈在旁边听着,想说些什么,最后也没说出口。我更难过了。

    我有时候晚上关上灯,望着天花板,就在想你说的志愿者精神。那个永安乡的晚上,支教队的哥哥姐姐讲到它时眼睛都亮了。你当时跟我解释志愿者时候的那句话我到现在还记着,“志愿者就是让那些对世界感到失望的人寻找到世界的美好的引路者。”

    那时我还不懂,现在的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鲁迅先生说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抄在了你送给我的本子上,我愿做唯一的光,不怕做唯一的光。但我知道,我身后还有你们,像你们这样的中国青年,像你们这样的中国志愿者,那便用这星星点点的光照亮这片大地吧。我想要成为这样的青年人,与你们站在一起。

    愿如萤火,不惧黑暗。

    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珂

    特邀编辑:董学仁

与他无关的城市(上)
我愿如萤火(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