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6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故乡情事

被风吹瘦的小河(散文)

徐玉向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6月16日   07 版)

    鲍家沟两岸水肥草美,是我们放牛最佳去处。常常牵着牛,从碾盘桥一路过到灌溉站即可填饱牛的肚皮,放牛的人则在绿树碧水之间放松心情。因靠水近,沟两侧的坝埂上多是菜地,西红柿、黄瓜、花生……这也是吸引我们常去放牛的一个由头。

    鲍家沟的东岸是徐郢的稻田,春秋一季水稻,秋天到春天再一季小麦。她的西岸,一直延伸到市区东面的龙子湖边都是大片的旷地,每年可以收获一季黄豆和一季小麦。因为有小山,有大米吃,这一带被大河湾里的人称为岗上。我记得小时候去大河湾里走亲戚,每每遇到很多姑娘托人说媒想要嫁来岗上。

    临近端午,母亲安排我去找粽子叶,我马上想到后桥。曾跟几个小学同学沿鲍家沟向东溜达,村西的刘塘里有很多高瓜和苇子。待我一大早跑到刘塘时,却发现高瓜和芦苇全都不见了,塘边只剩下一片小腿高的芦苇茬子。只好去自家菜地碰碰运气。那菜地在鲍家沟东面的坝埂上,前年母亲向姨姐要了一筐芦竹根全部栽在沟边上了,仅仅过了一个夏季芦竹就已长到一人来高。前段时间到菜地浇水时,发现芦竹比去年还要茂盛,站在村子西边的马路上就可以望得到。

    菜地与鲍家沟之间,一大片芦竹葱葱郁郁,在一排排荆条丛中显得格外醒目。芦竹比芦苇的茎要粗壮许多,个头也比芦苇高,根系更是比芦苇发达,唯有叶子与芦苇相仿。前年才种下一小片,现在整个菜地边上的沟坝几乎都是它的身影。一根连着一根的芦竹,叶子拥挤着叶子,翠绿衔接着翠绿。雨水渐丰,芦竹粗犷的茎与叶显得更加饱涨而恣意,仰着头看了一会,我心中不由生出一丝敬意来。

    用一枝荆条拍打芦竹丛时,竟然惊飞几只鸟儿。待确认没有蛇时,我折了一大把芦竹叶带回家。母亲看后说不能用。我用手折时很多叶子裂开了,还有些叶梢发黄或有灰斑,包不得粽子。第二天傍晚再去时带了剪刀和篮子。对新叶和老叶稍作甄别,从叶柄处齐齐剪下。回到家把半篮芦竹叶用热水过了一遍后全晾在凉床上,寻找粽叶的任务才算完成。

    每逢秋收,鲍家沟西岸大片的黄豆地让我们一帮小孩儿费尽琢磨。当黄豆秧子刚由深绿变微黄时,便被我们盯在眼里。可是这时绝不会下手,豆子还没有完全成熟,烧过了口感不佳。在黄豆完全成熟时,我们常趁大人们拉着收割好的黄豆去场上的空隙凑在一处稍平整的地面烧豆子了。

    火越来越旺,烟越来越少,香味越来越浓,我们脸上的笑意也越来越多。把烧火用的荆条轻轻拨开灰烬,火光终于消散,一堆黑灰里隐着烧得焦黄的豆子。我们不约而同地伸手,向眼前的这堆黑灰里频繁地伸手。黑灰里的烫是烫在手指,嘴里豆子的烫是烫在舌尖,于是手指是黑的,嘴唇是黑的,唯有眼角有一点点湿润。可是没有一个人因为烫而停手,越烫越捡,边捡边吃,且吃且笑。烧豆子的味道全不同于铁锅内炒熟的那种,又因是新下的豆子,脆中带着一股天然的油香。

    冬天的鲍家沟特别安静,河面封着一层厚厚的冰。北风呼啸着卷起几块旧塑料布在小麦地里盘旋,一只受惊的正在觅食的野鸡,“咯咯”地老远就暴露了藏身之处。在我们的身后,温情的阳光散落在不远的徐郢,屋顶、树梢的积雪在阳光里一片晶莹。

    炊烟扭着若有若无的身躯悠悠地从各家的烟囱里钻了出来,仅仅一小会工夫,那身躯以看得见的速度变得更加丰盈,偶尔还会喷着一点点火星,连同冬日里太阳的温情和雪的晶莹一起被收入我们的眼晴里,嵌入永恒的时光中。

    鲍家沟年复一年流过的地方,村落从小慢慢壮大,村落里的房子从茅草屋变成红砖大瓦房,再翻成小洋楼,直至整个村落接到拆迁的通告。

    在她流过的地方,庄稼和草木青了黄,黄了又青,日头落下又升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河边放牛的小孩长成青年,又结婚生子,然而再也不会有牛儿来河边吃草,再也不会有放牛的小孩,当年放牛人踩出来的小径早已荒芜,拖拉机取代了耕牛,最后连地也懒得种,租给别人。

    多年之后,只有她继续孤独地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终日孤独地看着渐渐消失的村落。

    责任编辑:龚蓉梅

织藤编竹兴味长(散文)
被风吹瘦的小河(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