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6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写作练习课之六十一

要有一把打开心理空间的钥匙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6月23日   08 版)

    董学仁/摄

    有这样一件事,是远在互联网开通之前,我在一本书上读到的。

    说是在一个风雪夜,天冷得要命,一个年轻人迷了路,不能回家。他认准一个方向,狂奔了几个小时,终于看到了一座亮灯的房子。他得救了。给他开门的老者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指了指来的方向。老者更惊讶了,说那个方向是冰封的湖,无比凶险,从古至今想穿过湖面的人都死了,没有一个人活下来。老者说完,年轻人的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突然之间倒在地上,就这么死了。

    在我读的那本书里,那个年轻人可能骑着一匹马,在那个湖面上狂奔了几个小时。然而这件事的重点不是有没有骑马,而是他有没有听过那个死亡之湖的传闻。看来,他是听过的。在他一路狂奔时,他以为走的是回家的路,以为他是安全的,所以他能穿过湖面。可是一旦知道他穿过的是死亡之湖,他的心理瞬间崩溃,这要了他的命。

    这件事的大部分内容留在我的记忆里。我当时想到,那个让所有穿越者死去的湖面是一个现实空间,而那个冰雪夜里年轻人跑过的湖面,不过是他的心理空间。我还想到,如果我从事小说写作的话,要拓展出小说人物的心理空间,这要比他们所处的现实空间,更为开阔、精彩和复杂。

    即使现在我们使用心理空间的视角,审看以往的叙事文学,也能看到特别的精彩之处。

    比如狄更斯写于19世纪初期的《双城记》开篇,成了小说开篇的经典之作。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之春,那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看起来,上面用了一串词语来表现时间,讲的是小说故事的时间背景,人类几千年从未有过的那个动荡年代。仔细领会一下,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时间背景,还有人们在主观情绪之上产生的严重对立——他们面临的是同一个时代环境,相处在同一个现实空间,但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空间。

    在狄更斯写作的年月,小说看重的是一个故事的时间因素。直到一百多年以后,作家才提升了对小说空间的感觉,所以,当年的狄更斯才会在这部小说的开篇,特意强调那些被人们撕裂的时间背景。

    心理空间包括各种心理因素,比如错觉。有人会把一个最好的年代看成最糟的年代,这是错觉,反之亦然。前面说的把死亡之湖当成安全之地的年轻人就产生了错觉,这种错觉如果不被人揭穿真相,可以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心理空间还包括很深的梦幻,如古人的“黄粱一梦”;包括多次反复的想象,由此达到了接近于真实的程度,如古人笔下的桃花源,等等。

    现在,我们看一看余华小说中的心理空间。

    在他的小说里,常常出现一个场景:医院。

    这是余华熟悉的地方。父母都是医生,工作很忙,他在医院的消毒水气味里渐渐长大。父亲每次从手术室出来时,身上都是病人的血,然后是护士提出一桶被切割下来的血肉,倒进不远处的厕所里。大约有十年时间,他家的对面是医院的太平间。失去亲人以后的大声哭号,常在夜晚响起,让他突然醒来。“我全部的童年都在医院里,我感到医院养育和教导了我。”余华说。

    余华当过5年医生,见惯了医院中的病人。那个空间里的那些弱者,生存在一个冷漠而权威的监控之下,听从他人摆布,无力把握个人的一切。

    他的《活着》里,主人公富贵一家的三位亲人,死在同一家医院里的同一个房间。儿子献血时被无情的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死于难产手术后的医疗事件,女婿被水泥板硬生生夹死,送到医院已经不治身亡。在他的写作里,医院成了这样的一个心理空间:一个封闭的环境,控制的目光无所不在,像社会的残影。某一病房的某个床号,加上一种疾病的名称,就成了识别病人的唯一标记。

    2013年,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出版。小说开篇有荒诞的意味,其实说的是主人公的心理空间: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主人公杨飞因为一起意外爆炸死亡。他原本是一个人生活的,现在就要一个人去殡仪馆。接下来小说写了他在其后七天里的离奇经历,怎样游荡于阴阳两界,怎样回忆他的生父生母、养父、前妻、邻居、朋友。这些人因为车祸、强拆、跳楼等各种原因离开了那个世界。

    “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余华说,“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这个像倒影一样出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就是心理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距离。

    这种叙事方式让余华的小说有了很大变化,增加了以前没有出现的至善、温暖的部分,既想给自己一个希望,也想给读者一个希望。作为最后的安慰,余华在《第七天》里虚构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买不起骨灰盒,买不起墓地的人们,死后都将来到“死无葬身之地”。那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余华小说有许多独特的长处,心理空间的把握是其中之一。

    现在我们进入写作练习。

    练习步骤一:在网络上搜索心理空间,把各种说法综合一下,形成你对心理空间的认知。

    你可能会有些失望。万能的互联网,在提供心理空间的内容方面,特别是叙事文学怎样利用心理空间方面,并不太多。这也不完全是坏事,那是因为这还是绝大部分写作者、读者、评论者的盲区。如果你在这方面的尝试领先于他们,可能会有突破的方向,有很好的收获。

    练习步骤之二:品读下面一段对小说空间的描述,想一想,你在先前的写作中,做到了其中的哪些?

    “在传统小说中,作家在运用小说空间时多表现为对环境的选择和对场景的集中。在现代小说中, 小说空间是人物心理和想象生成、生存、发展的要素。作家把握空间的能力,表现在心理的重叠和对场景环境的超级想象,让历史空间、眼前空间、未来空间相互重叠并与人物心理情绪相融合。”

    把这段话当成一把打开心理空间的钥匙,让它在小说写作和其他叙事文学写作上面发挥作用。

    练习步骤之三:如果还有余力,构思一篇利用心理空间的叙事文学。

    特邀编辑:董学仁

叶圣陶: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要有一把打开心理空间的钥匙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