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7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写作练习课之六十二

写你身上遭遇过的东西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7月07日   08 版)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好像这议论成了他的一个符号,喜欢的人觉得挺好,不喜欢的人看了挺烦。

    有时候,他的议论挺有见解,也挺生动。比如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他利用一位叙述者的对话,说出了对小说人物角色的看法:

    像我之前已经指出的那样,人物角色的诞生不同于常人,他们不是女人生的。他们诞生于一个场景、一个句子。简言之,那种隐喻包含着一种人类的基本可能性,是别人没有发现过或没有论述过的事情。但是难道我们不能说一个作者只能写他自己吗? ……我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我自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所以我很喜欢他们,也害怕他们。每个人都跨越了我自己可能会避开的界限。吸引我的是那个被跨越的界限(跨过那个界限,就是“我”终结的地方)。小说的秘密始于界限之外。小说不是作者的自白,它是对困在世界这个牢笼中的生命的探究。

    这种观念,也在昆德拉的小说人物身上体现出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外科医生托马斯不断追寻新的生活方式,并在追寻的过程中完成自我,以此来表现存在的可能性。比如说,每当命运转折关头,托马斯总会想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乐句“非如此不可”,坚定自己的信心。

    在昆德拉看来,小说人物角色与小说家的个人经历有关,但他们要去做小说家做不到的事情。他们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人,是一个实验性的自我,要跨过一个个界限,挑战小说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各种可能。

    这样,我们先记住他把个人经历拿给人物角色的方法:让人物角色经历写作者经历的一部分事情,有了写作者自己的影子,然后再安排一些事情:一是写作者做过却没有做好的,让人物角色把它做好;二是写作者想做却没有去做的,让人物角色把它完成。

    我们先记住这一点,也许以后会有用处。

    马尔克斯也有类似的观念。“如果我不得不给年轻的作家一点忠告,我会说去写你身上遭遇过的东西吧。一个作家是在写他身上遭遇的东西,还是在写他读过的或是听来的东西,总是很容易辨别。”他说。

    刚读到这句话,我有点纳闷,个人的遭遇就那么重要?在马尔克斯写作的年月,南美洲的文学叙事渐渐为世界所知,像是从一片陌生的大陆上升起,足够吸引各大陆的读者。有那些无比新奇的故事就够了,为什么还要看重写作者身上遭遇的东西?

    是为了达到写作的某个方向的深度吗?

    如果不是,马尔克斯的话又怎样理解?

    文学作品是交流的媒介。写作者应该拿出有价值的东西与人交流。这么说来,如果写作者自身在思想、情绪、感觉、体验等方面都没有超越他人之处,就根本拿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在写作的手段、对文字的感悟等方面也没有超越他人之处,兴许就没有写作的必要了。我认识的一位文学编辑,在1980年代末编辑一份文学杂志,那还是文学创作十分光鲜的年月。他认真鼓励有才气的写作者继续写下去,劝阻了很多没有才气的人放弃写作,后来被劝阻的那些人把精力转到其他方向,都获得了挺好的发展。据说在遥远的南美洲,马尔克斯也做过类似的事情。所以,他很少对青年人提出写作方面的忠告。

    写作是一种淘汰赛。

    显然,马尔克斯在前面说的是,即便是有才气的作者,在写作上也要写他身上遭遇的东西。

    在写作中融入个人的经历,会让个人的写作产生质感和深度。

    最低限度上,个人遭遇是写作者熟悉的东西,写起来不会空洞,不会太假。进一步说,他们的经历之中,不会是一点有意义的东西都没有,于是就有了可以与读者交流的价值。更进一步说,写作者超越他人的思想、情绪、感觉、体验等等,也是在其经历中得到的,那些才是一位写作者与其他写作者的区别,因为独特,需要写出。这可能是那些自传、半自传的作品,为写作者、读者、评论者都很重视的一个原因。

    不同的写作者有对待和处理个人经历的不同方式,前面说的昆德拉的方式,是其中的一种。他把自己没有做到和根本不能做到的事情,交给人物角色去完成,仿佛自己也变得高大了。假设说他有个心仪的女性,当时因为缺少勇气擦肩而过,现在可以用小说人物勇敢地爱她,然后生活在一起。

    把昆德拉的方式颠倒一下,我们可以得到另外一种方式。开始时,也是让人物角色经历写作者的一部分遭遇,有了写作者自己的影子,然后人物角色发生变化,恰好与写作者的自身形象相反。一是写作者本来做得很好的一件事,让人物角色把它做得很糟;二是写作者人格人品比较好,却让人物角色的人格人品中差的一面显露出来,出现了不好的动机和行为。

    我曾在某一本书里读到:如果你要贬低一个人,一时找不到他的弱点,可以把自己本身的丑陋之处都拿出来,当作对方的丑陋来攻击。这种说法让我吃惊,接着看到了自己本来的模样,也有贪、嗔、痴、恨、爱、恶、欲,只是出于道德的自我约束,没有爆发出来而已。

    这样看来,一位写作者也可以在人物角色那里,把自己平时严格约束的东西释放出来一些,达到人物角色的复杂和立体,让作品产生质感和深度。

    这方面不用举例了。你在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里读过。

    再说一种情况,写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去构思作品,却有了意外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7岁时想成为画家,22岁时弃画从文。有一次他想写他当画家的野心。开始时写了一个画家,接着又将这个画家变成同一个画室里协作的多个画家,主角变了。接下来的修改,那些画家又从现代画家变成古时的细密画家来。就是这样,他确定了新的题材,写出了《我的名字叫红》。这部作品在他36岁时出版,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

    这次的写作练习,有三个步骤:

    一、请考虑下面的问题:

    你自己的哪些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不出来,但在小说里写起来会比较有趣?

    哪些经历影响、造就了你?如果没有这些经历,你会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你性格中最有趣的部分是什么?

    你经历的最有趣的、可以在小说中进一步挖掘的事情是什么?

    二、比较下面两位作家关于人物角色的说法,从中找出对你有益的启示:

    村上春树:请这样想,我有一个双胞胎弟弟,两岁那年他被带去ー个遥远的地方。我认为我的主角是他。那是我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他是另一个我。从DNA的角度来看,我们是相同的,但是我们的环境一直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奈保尔:每当必须要写一部小说时,我总是要塑造一个和自己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答案就是勇敢地面对它一一不是要创造一个虚假的人物,而是要创造一个人物成长中的不同阶段。

    三、请找出一篇你先前的作品,其中有自己的一部分原型,现在看看,是否可以再做一次修改,是否可以改得更好一些?

    特邀编辑:董学仁

朱自清: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
写你身上遭遇过的东西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