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7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非典型悬疑剧的另类成功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 齐尔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7月21日   16 版)

    遍观全球,悬疑类影视剧创作均以本格派推理为主。我国近年来大火的《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法医秦明》等悬疑剧,都属于本格派推理;邻近的韩国在本格派悬疑剧中亦有不俗表现,再结合软科幻题材,更是佳作频出——例如《信号》《隧道》《365逆转命运的一年》等。因此《隐秘的角落》继承了原著《坏小孩》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基因,在众多“悬疑剧前辈”中间,的确是个“另类”的“非典型”。

    对于社会派推理在《隐秘的角落》中的呈现,最直观的理解可为五个字——全剧无推理。《隐》的成功,也直接地告诉了我们,无推理的悬疑剧是可行的。毕竟,起源于日本、并以东野圭吾为领军人物的社会派推理小说,是畅销榜上的常客。这些社会派推理作品,常常以刑事案件为契机,试图对社会问题进行重构、解读与呈现。

    那么,在无推理的情况下,悬疑剧的悬疑效果要如何制造呢?在社会派推理小说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更注重犯罪动机,批判社会现象,深刻描写人性。”《隐》的做法正是如此——在 “谁死了、谁杀的、怎么杀的”这样的问题上开门见山,从不卖关子,但通过极其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以各类开放式、隐喻式的讲述方式,让观众的解谜方向彻底倒向“为什么杀”,而不再需要为传统本格推理剧中的核心谜团伤脑筋。

    《隐》的非典型,还体现在非典型的主角选择上。《隐》的主角是一个小孩,他或是加害者,或是受害者,但绝对不是警察、侦探、检察官、法医或律师等传统悬疑剧主角。《隐》中的警察虽然是推进剧情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观众的最大关注点显然不再是警察能不能破案——毕竟基本案情对于观众是全然透明的。相反的是,观众更在乎警察审问嫌疑人时,嫌疑人为什么会这么回答,以及剧中的聆听者又会如何理解这样的回答。破案这个传统悬疑剧中的核心,不再是《隐》剧情的关键。

    无推理、开放式、多隐喻的创作方式,为《隐秘的角落》口碑大爆埋下了一粒种子。当观剧重点转化为对人物动机的理解后,开放式结局与诸多隐喻就成了观众解读人物的线索。在C2C式剧集营销不可或缺的今天,《隐》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过度解读满天飞的所谓“自来水”。“自来水”是否还是“自来”是行业问题,暂且可以不论,但过度解读带来的口碑大爆,究竟成了创作者的困扰疑惑,还是成了后续创作的“资金吸铁石”,则是另一个见仁见智、值得深思与讨论的问题了。

    青年编辑:唐冬冬

    责任编辑:谢宛霏

不追求一个真相,反而看得清全貌
《隐秘的角落》如何诠释“剧作的科学”
非典型悬疑剧的另类成功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