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8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乘凉归家,我早早睡下,母亲为我擦掉额头上的细细汗珠,持一把葵扇为我轻轻摇着。

葵扇里的清凉世界(散文)

李钊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8月11日   12 版)

    “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这是诗人郭沫若笔下的新会葵扇。我家的电视柜上摆放着一把新会葵扇,是我从陈皮村买回来的。葵扇上有一个小小世界,开平碉楼屹立在田野,稻浪舒展着温柔的曲线,群鸭在池塘里自由嬉戏,一轮红日悬挂在半空,用深情的目光抚过碉楼柔美的曲线,俨然一幅笔墨清爽、线条流畅、浓淡相宜的侨乡水墨画。

    母亲曾取下葵扇用来扇风,被我阻止。我知晓母亲的心思,母亲被我接到江门市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母亲体寒,吹不惯空调,让我给她买几把小区里老人用的葵扇。我寻遍江门大小杂货铺,最终在义乌小商品城买到一把稍有破损的葵扇。母亲拿到葵扇后很欣喜,每天带孙女暖暖到小区散步都会带着,时而扇风,时而给暖暖遮阳,时而驱赶蚊虫,葵扇在他手中,成了带孙女的一件“宝物”。可惜买回的葵扇耐不住暖暖的撕扯,很快成为一条条葵叶。

    家乡也有葵树,但称呼却与广东不同,被农人称为棕树,长在山间田野,树不高,妙用确不少。棕皮可制成雨披、床垫和棕蓑衣;葵籽初熟时,可剥去外皮食用,味涩却能止馋;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葵叶,择叶密的葵条砍下,用药水浸泡,晒干后用石块压平,修剪成半圆用针线和布条封补住边缘,一把称手的葵扇便制成。

    入夜,乡邻聚集在村口樟树下,每人手中一把葵扇,借着明月清辉,扇来清风,说说农事,话话家常,孩童围着香樟树不停嬉戏,偶尔一股山风吹来,阵阵樟香充盈院落,为专属乡村、钟爱农人的清凉时光,添上月明风清香满园的韵味。乘凉归家,我早早睡下,母亲为我擦掉额头上的细细汗珠,持一把葵扇为我轻轻摇着。

    在我十岁那年,公路和电线“走”进了村里,电视机、电风扇之类的家电摆上了千家万户的桌台,甚至空调也不再是稀罕物件。当家里买回第一件电器——电风扇,看着扇页不停地转动,凉风迎面而来,我高兴得边跑边跳,父母的微笑是那么甜。暖暖出生后,我带她回家探望父母,父母特意给客厅和我们的房间装上空调,说老家天气太热,不能热着小孙女。看着父母床头柜上摆着的葵扇,心里泛起别样滋味。时代在变,乡人的夜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傍晚陪父母散步,不时见到锻炼身体的乡邻,村口却已不见手持葵扇围坐闲谈的乡人。在时代大潮中,葵扇似乎已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在新会蒲葵园,我再次见到了“消失”已久的葵扇。一众匠人,手持改装过的烙铁,在葵扇上勾勒出一条条精美的曲线,绘成形态各异、美丽绝伦的图画,赋予了葵扇新的生命。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葵扇一直都在,只不过不再是人们手中扇风纳凉的器物,成为可上厅堂、可赠外宾的工艺品,承载着独特的中国记忆、中国形象。

    某日,因母亲送还小区内居住的巴西人遗失的钱包,而受邀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母亲问我带什么礼物前去,我取下电视柜上的葵扇交给母亲,让母亲带去。母亲回来后喜笑颜开地告诉我,他们很喜欢,对我说,中国很棒,中国人很棒,中国葵扇很棒。

    责任编辑:龚蓉梅

吃食(小说)
葵扇里的清凉世界(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