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8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父亲扎的绿花船(随笔)

安徽合肥市八一学校教师 鹿伦琼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8月18日   11 版)

    旱船,在我们老家叫作绿花船。父亲很会扎绿花船,小时候我就喜欢趴在灶门口,看他和乡亲们剖竹子扎船。

    这扎船的第一步是用八尺五寸长竹子做骨架子绷成元宝形,船前面和后面各绑了五个三角形固定形状,中间横扎两根粗壮的竹棒子,自然构成“井”字形,再以“井”字处为基础,用竹子向上扎一个长方体亭子,这就是绿花船的基本框架了。有了个船的雏形,我心急火燎地想钻到船里试个新鲜,但只在心里想想,是不敢付诸行动的。接着,他们在骨架上缀上花花绿绿的绸布,粘上五颜六色的纸花,再在“井”字处系上一根布绳子,船芯大姐钻进竹亭子里——也就是船舱,把布绳套在肩膀上,动脚绕着8字步,这色彩斑斓的船就飘荡起来了。

    我们村的绿花船尤其吸引人。一是因为装上了彩灯。这船芯大姐,是来自三河古镇的下放知青,她老公原来是工厂里的技术员,精通电器修理,大家都叫他“工程师”。父亲请他在船舱的前门上,安装了几个手电筒上取来的小灯泡,配以电池,细电线的末端接在两个顶针上。船玩至高潮迭起时,船芯大姐,手指上的顶针分分合合,灯光自然闪闪烁烁,光彩夺目。在那个农村不通电的时代,的确是一个亮点,一大奇观。二是船舱两侧父亲写的毛泽东诗词,那蝇头小楷作品清丽娟秀,圆润婉转,刚蓄于柔,柔蓄于刚,别具神韵。字字匀称,整体布局横竖成行,意气贯通。以柔韧灵动的笔画表现了优美之境,端庄舒雅。

    这个雅俗共赏的绿花船,当时遐迩闻名,只要一上场,就人潮汹涌,欢声雷动。这船在村民陈祥来家收藏多年,后来农村搞大拆迁,不知去向。

    父亲还是唱船的高手。唱船者,就相当于现在的节目主持人。必须知识丰富,能触景生情出口成章,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极强。隐隐约约记得父亲唱的一些船歌。“这家唱完去那家,那家门前红灯挂。鼓足干劲争上游,劳动模范戴红花。家家户户有余粮,社会主义大步跨。”“锣鼓喧天鞭炮响,我把船歌唱一唱。科学种田多打粮,移风易俗新风尚。不信巫婆和神汉,人定胜天五谷香。感谢党的好领导,家乡处处红旗扬。”

    父亲如今是奔九十的人了,还精神抖擞。人家向他讨教长寿秘诀,他说就是热爱生活。

暗恋,一首凄美的歌谣(散文)
温暖的土豆(随笔)
父亲扎的绿花船(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