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每次轻吟浅唱这句清新温婉的乐府民歌,总会对江南心驰神往。客居岭南之南,只能穿越诗词歌赋的千年风烟,梦回江南,乘一叶扁舟,采莲湖上……
漫步江南古镇,踏着厚重的青石板,依稀听闻历史的空谷回声;穿梭在镂空的雕窗边,徜徉在碧瓦飞檐下,悠悠古韵,扑面而来。红花绿柳、蓝天白云和小桥流水人家,勾勒了江南风光的轮廓。而西湖里,摇曳生姿的出水芙蓉,才是江南美景的精髓。她宛如雨巷中,那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款款而来,回眸莞尔一笑,瞬间点活了这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
这弥漫着古风诗韵的画卷中,江南菡萏“亭亭玉立出水净”的曼妙风姿,不知勾住了古今多少迁客骚人的脚步;那“风拂嫩蕊暗香流”的淡雅清香,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痴狂。不管是出没乡野的樵夫,还是居庙堂之高的达官贵人,甚至“南齐北张”也为之痴狂。齐白石笔下的荷,简洁疏狂,骨力苍劲;张大千画中的莲,温婉飘逸,干净洒脱。
世称“濂溪先生”的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心中的莲,却是端庄高雅、谦谦君子的象征。
周敦颐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颇有天赋,深得其舅郑向的爱怜。周敦颐酷爱西湖胜景,唯独钟情于白莲。郑向获悉后,毫不犹豫地在西湖池畔,构筑亭台,广植白莲。
盛夏,湖中莲叶犹如碧绿的圆盘,叶面上还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挨挨挤挤的莲叶下,湖水清澈见底。鱼戏其中,时而吐出珍珠般的泡泡,时而跃出水面,惬意无比。若是雨霁晚霞红时分,白莲吸收日月精华,沐浴着阳光雨露,欣然怒放。霎时,霞光万丈,满目金光。莲叶间,点缀着白里透红,红白相衬的莲花,犹如夕阳下娇羞的新娘。
花好月圆之夜,灯火阑珊,花月相映成趣,满湖银辉。莲花影影绰绰,披着一层薄薄的轻纱,恍若悄悄下凡,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此时,荷塘月色的朦胧美,更添了几分神秘、静美。清风徐来,姿态万千的莲花,在湖中翩翩起舞,光影交错,宛若婀娜多姿的西域少女,正在迎风起舞。缕缕清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
这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环境,滋养了正值舞勺之年的周敦颐。他时常漫步于湖畔,边欣赏美景,边参禅悟道。与此同时,莲花以其芳香、洁净、柔美、不可染的德行,陶冶了周敦颐的情操,为他日后形成理学思想,兴教办学,执政为民奠定了基础。
走上仕途的周敦颐,为官清廉,正直坦荡,微薄的俸禄除了接济宗族乡亲,还要款待宾朋好友,终究所剩无几。有一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不省人事,昏睡了一天一夜。众人以为回天乏术了,都自发前来为他料理后事。这时,大家才发现他家徒四壁,除了几本旧书,只有一个破木箱,里面放着几件破衣裳,根本没有什么值钱的物件。人们不禁被他的清正廉洁,深深折服了。难怪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
人生的浮沉起落和对莲花执著的偏爱,造就了周敦颐不同流合污,清高不凡的品格。这,也为他写下世人所赞颂的名篇,埋下注脚。
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周敦颐喜欢与文友结伴出游。随着仕途变迁,周敦颐的足迹,遍及现如今的湖南、广东和江西一带。一次,周敦颐与文朋诗友纵情山水,兴之所至,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绝唱——《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与其说周敦颐托物言志,以莲自喻,不如说莲花洁身自爱,正人君子的形象,就是周敦颐的真实写照!或许,这是周敦颐借莲花之名,构筑自己人格的“江南”。后来,他辞官归隐庐山莲花峰下,定居濂溪草堂。这,抑或是周敦颐的内心,归根于家园情怀的“江南”。年幼时,周敦颐在月岩悟道,则是勾勒自己志向的“江南”。
濂溪潺潺,莲叶田田。窗外,莲香袅袅,清风缕缕。枕着一片月光,卷一帘幽梦。梦醒时分,依旧立足杏坛,逐梦江南!
广州市培英实验小学教师 朱绍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