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9月0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外公的历史追思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秦雅婕(22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9月01日   01 版)

    扫一扫,看视频

    外公珍藏的“实事求是”书法作品。

    外公中学毕业照。

    外公这一代人,在红旗下成长,在土地上历练,国家的需要便是他们的理想,群众的感受便是他们的动力。

---------------

    我的外公姓卢,名初瑞,生于1939年。外公说,他们这一代人,在战火纷飞中出生,于五星红旗下成长,亦见证了新中国70年的发展轨迹。

    南方的冬天异常湿冷,丝丝凉意沁入骨髓。

    家里的炭火烧得正旺,外公端坐在茶座旁,凝视着桌上的杏色茶壶,若有所思。我在他对面坐下,他朝我一笑,缓缓地拿起茶壶,手微倾,墨绿色的茶水以一道优美的弧线注入两个瓷杯。

    “你看”,外公一手端茶,一手指向客厅的正墙,“你曾问我,我们家的家训是什么。”

    我随着的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正是墙上挂着的一块匾。这匾已有些岁月的痕迹,但上面的四个大字依然不失本色,显得铿锵有力。

    我看着那块匾,询问他,“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吗?”

    外公没有立刻回答,他轻轻抿了一口滚烫的茶水,将视线从匾转向窗外。过了片刻,他缓缓开口:“共和国成立那年,我10岁……”

    他们这一代人的17岁,单纯、热烈且执着,一心一意地坚持着同一个目标——建设新中国

    外公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解放军的场景。

    那是1950年,广西刚刚迎来解放。解放军前来广西的目的之一,是进行剿匪。

    外公向我生动地描述了他第一次见到解放军的画面:“他们身穿简陋的军装,面带和善的微笑,脚踏整齐的步伐,不急不缓地走进村子,并和每一位老百姓点头问好。”

    随着剿匪任务逐渐完成,土地改革拉开了帷幕。1951年3月,在相关的试点工作结束后,桂林市永福县全面铺开土地改革的工作。外公说,老百姓对解放军真正亲近和彻底相信便是从土地改革开始。

    “每次开大会,村里的儿童团、妇女会和民兵都会通过跳秧歌来庆祝。大家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十分热闹。”

    在秧歌群中,男女各成一队,最前面的两个人举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一边的男领队拿着锤子,另一边的女领队拿着镰刀,两人双手交叉,在队伍中形成一个党徽的形状。后面的人则全部披着红绸,挂着彩旗,他们的脸上都挂着翻身的喜悦和当家作主的自豪。

    土地改革结束后,外公开始了求学之旅。

    当时的学校数量极少,而且设施十分简陋。但是,正值读书妙龄的少年们都不在乎环境的艰苦,大家皆以上学为荣,充满热情,自觉刻苦。

    外公从小便与同龄孩子稍有不同,他有胆量,学习能力强,又能说会道。他在担任儿童团团长时展现出的才能,更是在学校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时的政府重视宣传活动,除了经常派人下乡演说以外,还会由学生组织义务宣讲。凡是政府有新的政治运动或政策出台时,外公便负责召集学校的同学上街宣传。

    “我们拿着材料,其中一个人踩着小板凳站到街道中间,挥舞着手臂大喊农友。当人群开始聚集,同学们便会拿出材料进行详细讲解,告诉百姓们新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做法。”

    在外公的印象中,他自己上街宣讲过的大事有“实行义务兵役制”“发行新人民币”“成立农业合作社”等等。他们这一代人的17岁,没有名贵服饰,没有求学压力,亦没有娱乐活动。青年们单纯、热烈且执着,一心一意地坚持着同一个目标——建设新中国。

    1960年到1962年,是外公回忆里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我们这一代人,对国家的第一个担当,就是拼尽全力解决粮食问题。”外公说。

    1962年1月至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县委书记从北京回来后组织干部学习传达,让大家对照检查、总结教训、纠正错误。

    说到这里,我问外公:“你们当时怎么撑过来的?”

    外公摇摇头说:“大家都很团结,当时干部带头劳动,积极开展群众的思想工作,带领大家共渡难关。”

    只要你的心向群众,实事求是,并敢于担当你的责任,你就不用怕被群众为难

    1980年,外公在苏桥乡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后被分配到了大罗村进行参选代表。临行前,工作人员向外公说明大罗村的群众工作很难开展,村里人已经扬言只会选“自己人”,政府分来的候选人是绝对不会选的,所以乡里的领导都不愿到该村参选。外公听了汇报后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去到了大罗村。

    让人没想到的是,外公竟然以高票通过了选举。当时的大罗村支部书记说:“大罗村十几年来都没通电,卢乡长一来就想尽办法帮我们把这件事解决了。他跟其他人不一样,一来大罗村就真心实意帮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我们不选他还能选谁呢!”

    就这样,外公之后连任了三届的苏桥乡乡长。在他担任乡长期间,全乡粮食生产翻了两倍,即使后来国家又增加了订购粮、超购粮、军粮和储备粮的任务,他们依旧能够超额完成任务,乡里还有人因种粮被评为了全国劳动模范。

    “我工作那么多年,总结出来了一点:群众和干部的关系就是鱼水的关系。只要你的心向群众,实事求是,并敢于担当你的责任,你就不用怕被群众为难。老百姓都是最单纯的人,你对他们好,他们会记住你一辈子。”

    外公这一代人,在红旗下成长,在土地上历练,国家的需要便是他们的理想,群众的感受便是他们的动力,而他们身后的那个家,也一直在默默地给予支持,并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影响。

    述不尽的家国情怀融化在血液中得以流传

    外公说,我们家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中国发展的烙印,单从名字上看就清晰可见。

    我母亲出生在1964年,1月,中央下达两份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和人民公社的文件,这两份文件对困难时期的恢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于是,外公便在母亲的名字里加了个“双”字。

    1970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优美的东方红之歌回响在辽阔的宇宙中,全世界在此刻都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于是,外公给当时尚在襁褓中的二舅取名“宏宇”。

    1973年是外公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里,外公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在外公正式带上党徽的时候,小舅正好出生,外公为他取名“南湖”。他常跟我说小舅今年多少岁,他的党龄就有多少年。

    后来,舅舅们全都入了党,参了军,母亲在政府部门工作,而我父亲也是党员干部,外公曾开玩笑说:“我们一大家子都可以成立一个党支部啦。”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是满满的自豪和欣慰。小舅也跟我提起,小时候看外公在外处理公事、在家接待客人,他都会受到影响,“不买官卖官,不愧对国家,对得住老百姓”也成为他工作后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在我即将踏上去往北方的求学之路时,外公也是不断地叮嘱我:“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不忘国家、不忘党。”

    一壶清香的茶水眼看又要见底,我再次望向墙上的那块匾,听了外公的故事后,“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在我眼里更显深刻清晰。

    外公将最后一杯茶饮尽,缓缓说道:“你常问我,我们的家训是什么,就是‘实事求是’这4个大字。我工作一辈子,之所以能得到群众的肯定,就是靠这‘四字法宝’。工作如此,做人亦是如此,正直友善,不走歪门邪道,不贪小便宜,才是真正的为人处世之道。”

    外公退休时,虽然毫无积蓄,可他留给我们后辈的精神财产,岂是几盏茶的时间能够说尽的呢?

    今年春节,外公外婆带我回到了老家,我们一起来到了当年他们修建的水库。那一座不知融进了多少汗水和泪水的大坝,犹如守护神一般,保护着附近村庄的宁静,以免它们受水旱之灾的侵袭。而这,只是中国锦绣山河的一小处啊!

    我站在大坝之上,远观群山环绕,近望流水人家,一切,都是那么安静祥和。我看着坐在不远处的外公和外婆,在心里悄悄地说道:你们那平凡又不平凡,艰辛却又璀璨的一生呐,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精神财富。

    [教师点评]

    该文由作者根据对外公的访谈整理而成,记述了作者外公——中国南方的一位退休乡镇干部记忆中的历史。文章重点展现了外公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文字清新活泼,贴近生活,满载着拳拳的爱国心,浓浓的家国情。

    (点评教师: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龚蓉梅

网络时代“文学少年”正在崛起
步履不停,过“争取”的人生
胡适: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0713的一场预约服务(上)
《哑舍》:它们有一段故事想说给你听
那多:让悬疑小说温暖彻骨
一根电话线的生命体验(小说)
外公的历史追思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