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9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电影该如何自然适度地呈现“动员”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郭航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9月08日   05 版)

    电影《八佰》上映以来票房收益持续走高,随着热度上升,也引发不小争议。电影的战争场景宏大、战斗情节激烈,但与其说它表现了一场战争,倒不如说它表现的是一次战争动员:由表及里、戏内戏外,《八佰》共有三层“动员”。

    第一层动员,是对参战将士的动员。用逃兵、散兵的视角切入,就代表着战争意志为零的开端,而整个影片的主线情节,正是这群原本充满恐惧和逃亡愿望的人,如何在一次次形式各异的动员下以自己的方式参战。应该说,在相当考验导演功力的群像叙事下,管虎给出了比较真实、自然的呈现,交出了完成度不低的答卷——当然,也存在着诸如老铁上天台唱戏略显刻意、老算盘人物轨迹交代模糊等诸多小问题,但从基本的故事讲述看,可以认为瑕不掩瑜。

    第二层动员,是对于租界民众的动员。八百人对成千上万,收拢的残兵对整编的精锐,落后的轻兵器对精良的重装甲……四天四夜,更像是某种生存挑战,而必败的结局使整个军事行动很难被视为一场常规战争。从影片的主旨情感上看,这确是一场“表演”:仿佛节节溃败的整个民族逐渐站稳阵脚、凝聚意识的转折点,这是八百壮士对四万万民众的战争动员。趁夜游入仓库、主动参军的学生,失去弟弟而捐出大量药品的蓉姐,忍无可忍扣动猎枪扳机的教授,以及结尾处由租界伸出的、无数双接应渡桥战士的手掌,都是对这种动员的回应与效果描述。

    第三层动员,应该说是现实中的、对观影观众的。正如影片接近尾声时特派员所说:即使以撤退告终,总会有人记住这段了不起的故事,或许这也是导演选取这个题材的初衷。从现实效果上看,《八佰》上映以来四行仓库遗址参观人数激增,电影的确部分唤醒了这段尘封的民族记忆,使某种深沉的、有历史延续性的情感在观众心中被成功“动员”、激活。但这种“动员”也成为电影争议的焦点:第一,被动员起的情感是否针对了正确的对象;第二,我们是否需要这种不无夸张、刻意煽情的情感动员?

    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不必过度上纲上线。一些不完全符合史实的部分的确有待商榷,但在国家逐渐强盛的今日,我们应当有自信和理解,容得下不完全“精准”与“典型”文艺作品主题。

    真正给电影拖了后腿的是第二个问题:影片中意象相当密集、甚至显得堆砌,光传统戏曲艺术就出现了《长坂坡》《定军山》和皮影调三类;有些处理手段相当戏剧化,比如从租界到仓库的镜头,一明一暗、一繁华一破败,希望凸显天堂地狱一河之隔的心思昭然若揭——为了满足这点,导演甚至不惜稍微扭曲了四行仓库的实际地理位置。时至今日,我们为了激起民族情感与凝聚力,仍需要如此下猛药式的刻意而为吗?这种处理正是招致种种尖锐批评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日,中国的文化市场开始越来越多地呼唤、寻找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和价值认同。这种呼唤不时体现在票房排行榜里:有时投射在对外交往与国际行动上,比如《红海行动》;有时投射在畅想未来里,比如《流浪地球》;有时也可能投射在对历史的回顾与解读里,比如《八佰》。能否精准把握、回应这样的呼唤,成了电影能否取得好的票房与大众口碑的一大关键。而具体要向何处摸索,电影又该如何自然适度地呈现“动员”?管虎用《八佰》给出了他的答案,而未来的答卷仍留待更多的第六代、第七代导演和新生代电影产业来填。

    责任编辑:谢宛霏

    青年编辑:张菲垭

那些为《八佰》泪目的观影者,到底被什么感动了
电影该如何自然适度地呈现“动员”
以战争为表现形式,刻画纷繁人性
炮火之下,《八佰》的成与失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