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9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天梯1978》:这样的青春故事理应被铭记和书写

刘功业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9月15日   03 版)

    “东方欲晓,希望就在前边。但你必定要蹚过那片黑暗的走廊,才能够得着光明。”

    这心中的光明,就是去学习、去奋斗,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特殊年代的青年人生命的原动力。

    泰山童子的这部《天梯1978》,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书名寓意,有着同代人深有同感、心领神会的强烈象征意味。古人常以“鲤鱼跳龙门”之说比喻科举登第,而在大地荒疏的十年非常岁月中,盼望进大学深造的那几届初中生、高中生和知识青年等,可谓望眼欲穿,久盼不得。在希望、无望,甚至绝望之后,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是恢复高考的决策,为一代青年带来以知识求新生、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历史机遇。能够百里挑一、幸运地考上大学,不啻是从绝望之地获得了走进新世界、让生命奏响崭新乐章的宝贵门票。

    这是一段惨痛而又真实的历史记忆,也是足以被感激涕零、犹如涅槃重生的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的生活真实。

    这样的青春理应被铭记与书写

    谷玉安(泰山童子)所著的《天梯1978》一书,读来真实、生动、感人,有着特殊意义的亲切感,通篇洋溢着泥土的清香和质朴的生活气息。

    一切过往如在眼前。相似的命运、相似的人生,曾经的梦想、共同的追求,让这部小说有了更广泛的可读性和较高的文学价值。相信许多同龄的读者,也能像我阅读中的体验一样,从主人公米双远身上,回忆起那些好像就在眼前的历历往事,依稀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影像。

    主人公的身份是卑微的,却像山乡土地上的草木庄稼,不避贫瘠,孜孜以求,渴望萌发、成长、收获。从怀抱着人生理想、有着坚定信念的米双远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祖国和民族前进的希望。

    更多的读者,也可以从中读出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曾经的荒诞、疯狂,种种不可思议的故事。当年的我们,就是这样地经历过各种磨难,不得不放下书本,拿起镰刀和锤头,成为在广阔天地里被打磨、被改造,却不甘沉沦的一群人。在这片土地上,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这样的青春,这样的命运,这样的生长史,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样,理应被铭记、被书写,而不是被淡化、被遗忘。

    作者的生活经历是深厚的。小说的描写很丰富,作者的笔触饱含激情。它为我们提供了目前为止仍然不够多的独特文本和社会价值。

    小说故事的发展穿插着倒叙、插叙、顺叙等多重结构形式。以1977年恢复高考为引子,直到1978年10月主人公终于考入大学结束。小说的主线,当然是米双远的童年、少年到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叙事。参加高考的经历,不过两年。在这一时间线里,却是纵横交织,上下百年,浓墨重彩地展示了齐鲁大地的传奇色彩、人文样貌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展示了泰安城东乡米家庄米氏宗亲近百年间的家族亲情故事。

    作者的笔下,米双远的孕育出生,就带着传奇色彩,是多年不孕的母亲皇泰宁去登泰山求子而来的,米双远百岁和抓周的一段也写得细致、传神。

    文字中有着天然深厚的感情

    小说要写得好,考验的是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结构的功夫,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语言的使用等。《天梯》的作者都做了较好的尝试,下了很大的功夫。结构处理上,费了心思。人物众多,故事丰富。主线、复线、伏笔,线索交织。这种夹叙夹议的小说结构,散文化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的描写,增加了阅读的丰富性。如大户出身的母亲嫁到米家学摊煎饼的故事,大狗花豹与野狼的交往,东北猎熊的故事,公牛老黑和毛驴的故事,大饥荒的故事等,都描写得细腻、生动。写人、写动物、写家畜、写飞鸟、写草木,语言都很有灵性。特别是养鸽子的故事,驱鹰护雏,童心少年的对弱小动物的那份爱心。“德为人先,爱不分类,所有的生灵都应该得到爱抚和滋润。”

    书中许多人物很有个性。人物的命运与时代和生活、所处环境关系紧密。米双远的父亲米文水和母亲皇泰宁的关系和最终离异,对他的成长和思想情感影响很大。特别是去东北在离婚多年的父亲家复习功课的一段,是父亲离开母亲又再婚之后,父子两人终于又相见。父亲的再婚女人,那位数学老师给了米双远很好的辅导,对他考上大学帮助很大,印象深刻。这里人物关系和感情的处理,考虑得比较周到。

    小说中涉及人物众多,大都写得很有个性,形象丰满。挑大粪桶的老右派胃觉这个人物,是很有特色的一位。身世卑微却有风骨,命运坎坷而有性情,胸怀达观。他不仅是米双远的武术老师,更如同他的忘年交的朋友,是一位难得的人生导师。小双远和挑大粪桶的胃觉成了忘年交,老右派不仅教给了米双远一套“泰山十八跌”的武术,也让他懂得了更多人生道理。双远深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先人的智慧,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典。中学毕业回到农村,农活再忙再累,他一直坚持着。行路间免不了前行后瞻,左防右架,将“采挒肘靠,掤捋挤按”化作了自然。 虽然白日里田间劳作,耗尽了身上的力气,出透了汗水,可每到晚上夜深人静时,双远都没忘在院子里站桩,习练套路。有时练功遇到困惑,双远就会迈开双腿,快步疾走五公里,去九十中找师傅也就是胃觉请教。

    写乡村生活离不开劳动的场景。参加水库工地建设,参加三夏麦收,都是回到广阔天地的高中毕业生米双远必“修”的一课。这里,有对从未干过的繁重农活的恐惧,也有对土地、对农民、对劳动的由衷赞美。三夏大忙季节,割麦子,这是农村里最累的农活了。麦收,贵在一个“抢”字。抢收,抢耕,抢种,颗粒归仓。第一次参加麦收的体验,筋断骨折一般让他刻骨铭心。累,也有快乐。写麦收的这一节,生动,有趣,如优美的散文,几乎可以说是一首劳动的赞歌。劳动间隙的摔跤、打斗,是年轻人最质朴的娱乐,也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历练。文字中,包含着对土地,对劳动,对乡亲,有着天然深厚的感情。

    他们的故事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作者写情感故事,也是很成功的。米双远的爱情故事中,初恋一节,写得就很生动有趣。12岁的米双远在开学一周后,终于来到泰安九十中学读书。泰山脚下简陋的校舍,四面透风的窝棚宿舍,都挡不住求学的渴望。校园外的蓬勃的庄稼,秋收的田野反而给了他更多的动力。中学时代朦胧的初恋和性意识的觉醒。这是一种“非常奇妙、飘飘欲仙、从未有过的感觉”。他感觉总有一种力量,在牵引着他。余老师的酒窝笑容如阳光一样明亮。女同学杜鸿雁常常投射过来的目光灼热滚烫,对她长达六年的暗恋,鼓励着他,成为他刻苦学习,克服困难的原动力。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60分到100分的进步是巨大的。而且是年级唯一的100分,也是全校唯一的100分。这有爷爷期望的目光,有余老师的目光,也有女同学杜鸿雁的目光。米双远一下子成了全校的名人。

    “当双远收拾好书包,正待转动脖颈环视四周时,突然感到右脸火辣辣的,不觉扭头向右。刹那间,又是那束光,四目相对,瞬间,双远的心跳加速,血往上涌。也许,自幼家教严格,非礼勿视,双远似乎从来没有直视过一个姑娘,更不用说对视,一旦触到女孩子目光就迅速扭开头,一般情况下总是羞红了脸。”“多少年后,双远学了量子力学,方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场’,是相互纠缠的‘场’。这种‘场’的作用力是强大的,是变幻莫测的。有时,你置若罔闻,有时略有反应,有时纹丝不动。但有时它是闪电,火辣灼热、夺魂掠魄,可以打晕一个人,甚至可以杀死一个人。情窦初开的双远有些眩晕。”

    脚踏着土地,从泥土里汲取着成长的力量,却又怀揣着梦想,向往着天空。这就是追求知识、渴望出人头地、有所作为的农村高中生米双远的人生故事。也是命运起伏、坎坷波折的一代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生活写照。作品没有停留在单纯的叙述故事、演绎人物,而是有着深刻的思考。终于考上大学,犹如登上天梯的喜悦之情,没有冲淡主人公对社会和命运的思考。这才是这本自传体小说《天梯1978》所展示的真正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代,难以被沉重的历史所凐灭的年代,半个世纪匆匆而过。岁月云烟,可以淡忘或忽略很多过往。这些登上天梯,终于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的人,也已逐渐容颜老去,从激流勇进的改革大潮中淡出,隐退到生活的大幕后面。但是,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时代,却仍然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作者简介:

    刘功业,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委员,一级作家,鲁藜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现当代诗歌创作与欣赏课程特聘教师。出版有诗集《星星海》《若夫诗选》《对海当歌》《错位》;散文集《寻找湖泊》《天凉好个秋》《南昆壮歌行》《水写的城市》;长篇纪实文学《激情唐古拉》《第三极》等。作品多次获奖,入选《百年山大》《天津新诗百年》《济南诗选》《中国2014年度优秀诗选》《2019诗词台历》《新中国70年诗选》等多种文集、年选等。

    责任编辑:只恒文

《天梯1978》:这样的青春故事理应被铭记和书写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