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青少年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节约是一种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养成。节约的种子,通常都是父母、家庭给孩子种下的,并且一点点长大,陪伴其一生。从本期起,《中国青年作家报》开辟“节约的种子”专栏,欢迎读者把你身边的节约故事,以文图、音视频等形式发给我们。
投稿邮箱:zgqnzjb01@163.com
---------------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才知道这些说法都是子虚乌有的,长辈们想要我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才是真。
---------------
大概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经常会在饭桌上听到家里长辈们这样叮嘱:“碗里的粮食一定要扒干净,不能撒在地上,要不然下巴上会长个大大的洞。”
他们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你的碗里沾了几粒粮食,将来脸上就会生几颗麻子。
那时候年纪小,对这些话可谓是深信不疑。为了下巴不长洞,脸上不生麻子,除了有时候吃不了的肥肉会偷偷丢给猫狗外,每次愣是将碗里的粮食吃得一粒都不剩。纵使如此,还是会每天都忐忑不安的照下镜子,看看会不会因为偷偷丢肥肉的事情而变了样子。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才知道这些说法都是子虚乌有的,长辈们想要我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才是真。
尤其是爷爷,有时候食物都掉在地上了还会捡起来弄干净再吃掉,一开始我并不是很理解他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后来才从他的口中得知,原来他和奶奶都经历过困难时期,草根树皮吃尽后,就只能挖观音土来吃。而观音土在肠胃里面是消化不了的,时间一长肚子就会被撑得又圆又大,他身边有一部分人便是因此而丧命,他现在一想起这事就特别难过。
在农村,每逢艳阳高照的日子,大家便会把贮存的粮食搬出来晒,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又收回去,我有时候也会帮着家人将粮食收进口袋。有好几次嫌麻烦、嫌累,我总是懒得去收集那些散落在角落里的粮食。这时爷爷便会一处挨着一处蹲下身子,伸出布满老茧的手去将金黄色的粮食一粒粒捡起来。那时的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在夕阳浅红色余晖的映衬下,汗水从他黑白相间的头发上滑落下来,汇成几股汗流,顺着脸和颈子打湿了衣襟。
爷爷常说:“每一粒粮食都是庄稼人用几十滴汗水才换来的。”这其实和脍炙人口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讲的是同一个道理。每到农忙时节,看到家人在田地里汗流浃背的样子,也就能够体会到他们在饭桌上说那番话时的初衷了。
近几年,年迈的爷爷早已不能下田地种庄稼,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全面推行也让我们离田地越来越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粮食生产连年丰收,餐饮浪费的现象却是愈发严重了。据报道,我们每年被损耗浪费掉的粮食多达3500万吨,约折为每人每天浪费掉93克粮食,这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目前餐饮消费普遍存在着攀比、奢侈、任性和嚣张成风的问题。一些人在吃饭方面往往只追求“上档次”,“点得多,吃得少”现象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
如何让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在高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中得以传承,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因为疾病缠身的缘故,爷爷开始变得神志不清,对外面发生的变化也一概不知。前段时间,他竟记起了收庄稼的事情,于是嘱咐我们道:“收粮食的时候一定不能马虎,不然烂在地里多可惜啊!”
听到这话,我顿时觉得十分心酸。
一旁的侄女似乎也被这句话触动了,毕竟我之前就给她讲过有关长辈们节约粮食的故事。疫情期间,她又从电视上看到了关于疫区粮食供应不易的报道,深知要以节约粮食为荣的道理,只是从来没有想着刻意表现出来。那天她吃完饭,竟特地把吃得干干净净的碗拿起来晃了一晃,然后挤眉弄眼地咧嘴冲我们笑道:“看我吃得够干净吧!”
爷爷嘴上一句话没说,脸上却早已经绽开了欣慰的笑容。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一颗美丽的星星正在无数平常无奇的星星陪衬下冉冉升起,将来甚至会璀璨夺目,这样的情景怎能不让人感动?
何玉恒(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