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9月2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柳岸《文姜传》:情深而不诡

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焦华丽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9月29日   03 版)

    《文姜传》是作家柳岸创作的一部女性历史小说。作者在历史的大语境中还原了女性人物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文姜人性的复杂与性格的多变,揭示了文姜身陷历史波澜的尴尬困境与自我挣扎。小说以一个女性的角度深入展现另一个女性个体的生命情感,形成了对历史中女性形象清醒而真切的深入关照。

    “情深而不诡”一语出自《文心雕龙·宗经》,意指作品情感深挚而不虚诡。是衡量文章的六义之一。柳岸创作的《文姜传》拨开文姜曾经被打上的“荒淫”“乱伦”标签,把她作为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类型化的历史人物来看待,描摹了一个深陷政治风云的女性的亲情爱情,刻画了她丰富真实的人性,展现了历史语境中女性的人生轨迹和生命情感。

    “思望园”——女性生命情感的深挚寄托

    “思望园”作为《文姜传》虚构的一个庙堂之外的“桃花源”意象在文中出现了79次,见证了从燕姬到文姜两辈女性的生命情感历程,成为历史困境中女性内在化、心理化表达的一个栖息地。

    “思望园”首次出现,齐侯禄甫便把它给了怀孕的燕姬。于是这个题名含有“思慕太公望之意”的园子,在齐侯禄甫把这里作为闲暇徜徉空间的时候,其原本具有的政治性、外交性的意味便开始淡化,逐渐具有了更多生活的、私人的气息。在文姜降生、燕姬病逝于此之后,“思望园”在一段时间内成了齐侯禄甫私人情感的祭奠之地。直到文姜入住这里,它又重新见证了文姜从青春少女到嫁为人妇、年华不再的人生历程与内心的情感波澜。

    “思望园”作为文姜个人情感世界的栖息之所,许多庙堂上难以窥见的父女情、兄妹情以及曾经的隐秘爱情,都是在这个空间里默默萌发。17岁的文姜因郑国迟迟不来请婚,得不到太子忽的消息,曾小心翼翼地在“思望园”睹物思人,“热辣辣的东西塞满了她的眼眶”,流露的是小女儿思盼心中人的动人情态。后文姜因公子忽拒婚而患相思病,由此而来的与兄长的莫名情愫也是在“思望园”中悄悄萌生的。文姜在出嫁鲁国后,“园子里那棵木瓜树,陪伴她一枯一荣”以及其中蕴含的“过往岁月”都让她无比怀念:“她想念父亲,想念母亲王孟姬,还有叔叔,她的哥哥们。她想念所有齐国的亲人。想念她的思望园。”文姜归宁,与哥哥私情迸发之地也正是在这承载了她无数个人思绪的“思望园”里。

    当文姜最后一次入住曾经的“思望园”时,这里已经变成了后宫的客房,不再是为她一人保留:“文姜手扶架格,不禁潸然泪下,这里她曾经为公子忽伤心欲绝,为诸儿哥哥激情难抑,一切的一切,宛如风一样,飘然而逝。”这段直接的心理外化描写明确道出了“思望园”对于文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居所,更是属于个人的生命和情感的象征,是乱世历史风云飘摇中女性心灵的皈依所在。

    如果说庙堂沙场是历史驰骋的外世界的话,那么这个“思望园”便是文姜内在的精神家园。“思望园”承载了“先为齐女公子,后为鲁君夫人,又为鲁太夫人”的文姜作为一个“素常女子”的身心。这个意象的反复出现并且贯穿始终,在历史的大语境中还原了女性人物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文姜身上“人性的复杂与性格的多变”。文姜所经历的腥风血雨变故和她作为女性的生命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凝练出了《文姜传》真实深挚的人生情感,显示了人性的丰富,脉络清晰,真实动人。

    “不鲁不齐”——女性伦理困境的痛苦诉说

    “不鲁不齐”指的是齐鲁之间的禚地,《文姜传》中鲁侯允在此禚地附近筑城,名曰祝丘。“鲁大邑祝丘建成,鲁侯允先到太庙祭祀敬告,而后携夫人文姜亲去巡幸。”这座“鲁国最远的疆域之邑”是鲁候开疆扩土雄心宏图的一个愿景,它与“不鲁不齐”禚地很近,它的地理位置成了文姜在历史洪流中生存困境的一个缩影。

    柳岸在《文姜传》序言中曾言:“对于文姜,我突然想起‘尴尬’这个词,这对她的人生来说,似乎再贴切不过。”鲁桓公因文姜而毙命,文姜也因此陷入了无颜回鲁,留齐不雅的两难境地,而祝丘正好容纳了陷入人生尴尬境地的文姜,成为她悲剧境遇的一个直接体现。

    文姜“不鲁不齐”的尴尬境地不仅仅是鲁国、齐国纠葛冲突所带来的后果,还是她身为女儿、妹妹、妻子、母亲等多重身份情感冲突导致的结果。诸侯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齐鲁关系本就微妙,文姜身为齐国之女、鲁君夫人,也不可避免牵连其中。在齐国和鲁国因为纪国关系起兵戈之争时,曾经表面的平衡维系也被打破了。文姜首先陷入了父兄与夫君的争端之中,她忧心丈夫的安危,又在不详的噩梦中牵挂父亲,最终父亲病亡消息的到来更是把这种隐藏在内心不可调和的情感撕裂直接展露出来。文姜作为女儿、妹妹、妻子情感指向的矛盾在这个特殊的节点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奔父丧的悲痛欲绝释放了她作为女儿的亲情悲痛,而鲁侯陪同来齐时的尴尬境遇,也在暗示着文姜以后面临的夫君和兄长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与兄长私通,鲁桓公在齐被杀,则更是让文姜坠入了个人情感与理性伦理撕裂的无尽深渊。此时,她对兄长有情、对夫君有悔、对儿子有愧,兄长、夫君、儿子成了文姜伦理和情感世界互相拉扯的三角。“她不能待在齐国,因为她是鲁君之母。她亦不能回到鲁国,那‘不鲁不齐’之地才是她的归处。”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面对纲常伦理与自我的情感需求时经常会处于两难处境”,这可能源于伦理观念中对于女性多重身份道德要求带来的矛盾。当文姜被放在父女、夫妻、兄妹的人伦视野审视时,她通于兄、祸及夫的往事虽然是发生在还带有一些原始遗风的春秋早期,但是还是会让她成为后世道德谴责的对象。但当从女性个体的生命情感体验角度来看,文姜生于齐,嫁于鲁的命运则又充满了女性悲伤的血泪和人生的无奈,映射出的是历史缝隙中女性深陷命运困境的真实痛苦。《文姜传》没有回避伦理的审视,但也没有“以春秋时期尚未普遍确立的封建道德去贬低与指责”,更没有对“原始遗风残余的兄妹之恋当作今天才有的自由恋爱来加以颂扬”,而是以一个女性的角度将心比心地深入展现另一个女性个体的生命情感,形成了对历史中女性形象清醒而真切的深入关照。

    东方青鸾——女性自我命运的认知与突破

    “文姜作为鲁桓公的夫人、齐僖公的女公子,以文辞简约著称的《春秋》中有关文姜的记载多达14条。”在惜字如金的《春秋》记事体系中这已经显得比较突出了,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文姜在历史上也应是颇具政治影响力的人物。

    作者柳岸也有意识地在《文姜传》中突出文姜的这种重要性。“青鸾”是书中文姜的拟名。“青鸾为东方神鸟,以此称谓文姜不辱其身。”显然作者在塑造这个历史女性的时候是大有寄托的。一直以来历史文本中女性受妻、母、女身份局限,通常是被当作男性的附庸来看待。《文姜传》没有全部延续这一视野,也没有完全割裂这种关系,而是选择了在历史应有的语境中发掘女性的自我认知,肯定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突破。

    女性的价值在传统话语体系中通常是被放置在从属位置来衡量的,《文姜传》中王孟姬曾言:“国家、战争都是男人的事情,女人不过草萍,随着男人而漂浮。天下如此多乱,男人尚且不能自主,况女子乎?一切自由天定。”这段感叹是传统女性自我价值认知受到束缚的直接体现。文姜也曾在这样的观念笼罩下产生对于自身命运的迷茫。少女时期的她在看到姐姐出嫁时就产生了“生为君王家之女,谁又知晓自己的命运?谁又能把握住自己的未来呢”的感慨,而当自己嫁为人妇时她则再一次产生了对未来的困惑和对命运的迷惘。

    《文姜传》描写了身处在春秋乱世沉浮中的文姜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的女性自身无奈,但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无奈上,而是用她的言行轨迹完成了一次次对女性命运束缚的冲击和突破。譬如书中在文姜少女时期就着意刻画了她的才华与见识。文姜不仅学业远远在哥哥们之上,还为家国大事机智献策,齐侯赞其:“满腹经纶,果然妙计”,对文姜也是刮目相看。但是纵使有见识谋略,作为女性个体也无法完全左右历史的洪流对人命运的摆布。春秋时期,诸侯国通婚常被当作是一种外交手段,齐鲁联姻即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般情况下“联姻作为政治的一种手段仅仅在这一形式本身,作为联姻中的女子在实际生活中影响另一方的政治其可能性极其小。”文姜没有办法阻挡历史定下的命运方向,但聪慧多识的她并没有选择沉默地充当这段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而是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机会,承担了应有的责任:“她多次来往齐、鲁,为两国的稳定周旋调停,使鲁国几十年没有大的动荡和战争,这在‘春秋无义战’的大背景下,非常难得。包括她晚年两次如莒,也都是为鲁国的稳定而出使。”

    文姜在发挥她嫁鲁的政治意义的过程中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于自身命运的一种突破。显然,她在清醒地认知到女性在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后,并没有臣服于无奈的人生,而是在这条命运之途中完成对于历史的贡献,实现自我的突破。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柳岸笔下的文姜切实展现出了历史语境中女性的自我实现与自我突破。

    从古至今,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里通常都是帝王将相的纵横捭阖,女性始终是作为点缀被放在角落的位置。即使是文学笔触构建的历史人物形象长廊中,女性形象通常也是类型化的记述,不是聚焦的主角。这其实也是女性在历史性文本中边缘化处境的一个反映。《文姜传》不仅“认真倾听历史的声音,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在历史文本的缝隙中用文学的笔触尽量抵达历史的真实,展现人性的真实,更以女性作为中心视角,从女性个体生存经验的切身感悟出发呈现历史叙事,深入刻画文姜作为女性个体的生命情感与人生经历,将曾经隐藏在历史角落的女性形象身上应有的真切动人一一展现出来。

    责任编辑:只恒文

柳岸《文姜传》:情深而不诡
雷丁汽车·让K-Car潮流发生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