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本报联合中国青年网、今日头条共同发起

“国庆话小康”:脱贫故事听你说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0月20日   02 版)

    本报讯(见习记者 张晓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本报联合中国青年网、今日头条,日前共同发起“国庆话小康”系列活动,邀请一线扶贫干部、电商达人、专家学者和各位网友共同讲述奔小康路上的脱贫心得、必胜信心和感人故事,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喜悦。截至记者发稿时,话题点击量已超过百万。本次活动将邀请媒体代表、公众代表、专家等共同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

    活动吸引了大量身处扶贫一线的热心读者,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讲述自己在奔小康路上奋斗向上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90后小伙子于洋讲述的故事。他是内蒙古四子王旗人,他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让家乡传统手工制作的乳制品,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传承民族饮食文化。于洋说,想培养当地的牧民,与他们建立有机奶源产业联盟,他们的目标是与30个牧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此来提高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并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家好,我是你们好久不见的阿珍儿。调离工作岗位很久了,但我依旧深念着金黄田野上的那份淳朴。在希望生活的田野上,我们各自奔跑着……”阿珍儿在内蒙古察右前旗三岔口南六洲雪菊种植基地工作,她的文章记录了基地助力扶贫、改变贫困户生活的生动故事。老伴的去世、儿子的抑郁症,一度让76岁的贫困户邢云云感到心灰意冷,因为不懂技术再加上年龄偏高,邢云云几次找活儿都被拒之门外,当得知种植基地招工,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基地,没想到被留了下来。她从事采摘和包装工作,每天能挣120元左右。阿珍儿在文中说,种植基地是实现扶贫梦的地方,她和同事们会更加努力。

    此外,活动还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参与,他们也通过调研、思考,阐释着自己心中的小康生活。刘德中是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他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民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实现了重要改善。全面小康是人民奋斗的结果,是重要的实践成果,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刘同舫是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他表示,自从有了“字节跳动扶贫达人团成员”这个称号,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扶贫不分区域,自己已经参与了北京对口帮扶的助农活动。他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越来越多的贫困县已经实现脱贫奔小康,在今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还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详见4版)

刘庆邦:钻探煤矿这座文学的富矿
“国庆话小康”:脱贫故事听你说
雷丁汽车·让K-Car潮流发生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