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林纾:把文学翻译视为救国实业

董九歌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0月20日   08 版)

    清末民初时有句流行语:如果书房里没有林译小说,就不算真正的读书人。这里的林译小说,是指林纾翻译的外国作品。

    与当时许多青年作家一样,鲁迅兄弟也把林纾视为偶像。他们在东京留学时买到新出的林译小说,还要自己改装为精装本保存。正是受林纾借助翻译文学启蒙国民之影响,鲁迅与弟弟周作人翻译了《域外小说集》,就是用了林译小说的文言方式。

    胡适在1922年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称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他还说:“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来没有这样大的成就。”

    很多人都不知道,用古文翻译小说的林纾,还是白话文的前辈,是新文学的引领者。早在1897年,林纾刻印了通俗白话诗集《闽中新乐府》,1913年还在北京开设“讽喻新乐府”白话专栏,发表白话讽喻诗130首。但在后来,他的立场转向保守,主张文言不可全废,用于长久的文化传承。

    文学史不能忘记林纾,应该给他更高的地位。

    在他开始大量翻译外国文学时,中国人不了解外边的世界。一般国人(包括多数知识分子)只知道外国人长得金发碧眼,懂得声光化电,拥有利舰坚兵,看了林译小说,才知道外国也有悲惨世界,也有爱国志士,也有悲欢离合,也有生死缠绵。有了林译小说,当时的作家们才知道小说除章回体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可以深入和开阔地表现社会生活。

    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第一部世界文学译著。此前只有严复翻译了几部学术著作,文学译著近于空白。

    林纾的译著范围,包括了伊索、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笛福、雨果、巴尔扎克、易卜生、司各特、狄更斯、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包括了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等国家的作品。

    将翻译文学作为启蒙国民的救国大业,是林纾的目标。他希望以此警醒国人,教化国人,促进社会变革。

    “余老矣!报国无日,故曰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惊醒,恒于小说序中掳其胸臆……”他说。

    林纾出生于咸丰二年(1852)的福建乡村。家中贫困,父亲去台湾谋生。他13岁去台湾看望父亲,26岁又去台湾安葬弟弟,此后的文章里对日本占据台湾充满了愤怒。43岁时他与同乡举人到北京“公车上书”,抗议向日本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几年后他又到北京与高凤歧再次上书,反对德国占据胶州湾。也是从此开始,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写出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等40余部著作,还发愤翻译外国文学,完成二百余种,约1200万字。

    林译小说经常在正文后插入自己的“外史氏曰”,哀时伤世,同情弱小,倡导正义,指斥邪恶,有时甚至慷慨激昂,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钱钟书曾说:“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后来,他成了研究林纾的专家之一。有趣的是,钱钟书精通英文,读了一部英文小说后,再读同一本书的林译,觉得林译的文笔更好。这种情况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感觉相似。他读日文的《源氏物语》读不进去,读英译本的《源氏物语》津津有味。

    林译小说是当时的畅销书,风行天下,影响很大,对于社会风气、观念、思想等方面的改变有重要促进作用。有人说,中国的近代民主革命就是由《巴黎茶花女遗事》(通译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通译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小说导致的。但这种说法能否成立,还需要证明。

    20世纪早期写作的中国作家,要感谢林纾和后来一批翻译家。这些译著打开了他们的眼界。他们受到启发,有了借鉴,当然也有了提高。

    特邀编辑:董学仁

把兴奋点和写作联系起来
林纾:把文学翻译视为救国实业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