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1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王蒙:这个时代,文学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本报记者 谢洋 实习生 谢吕容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1月03日   01 版)

    王蒙寄语青年。

    王蒙,1953年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因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夜的眼》《风筝飘带》等,还有大量散文随笔、评论和古典文学研究作品。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蒙“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对文学有种悲观的看法,由于多媒体和新媒体越来越方便,远比拿着一本厚书看要更生动、活泼,有人认为文学会因此而衰落,甚至小说会灭亡:“看小说干什么呢?小说里的故事弄成一个抖音就完了、弄成一个小段子就完了、弄成一出戏就完了。”

    但从事了一辈子文学创作的作家王蒙对这种悲观的论调并不认同,刚过86岁生日的这位长者依旧对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日前,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及旗下世界·观品牌主办的“秀峰文学论坛”上,王蒙通过视频跟读者和同行分享了他对文学最新的理解和认识:文学可以纪念生活,创造生活和理想;也可以激发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智商和情商;还能让人在文学里经历所热爱、所期待的人生……

    文学实际上正在满足着生命的需求、满足着人生的需要、弥补着人生的某些缺憾

    “文学不仅纪念着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在创造着理想、创造着生活,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离不开文学的创造。”王蒙时常思考着文学之于生命的意义,他认为,文学实际上正在满足着生命的需求、满足着人生的需要、弥补着人生的某些缺憾。

    人终有一死,个体生命会结束,无论多么美好、多么充实的生活,你在经历它的时候它也正在逝去。“所以文学变成了生命的一个遗存,变成人生的一个痕迹,变成对时光的一个挽留,变成对人所经历的一切的纪念。也就是说,寿命有限,纪念却能永存。”王蒙说。

    王蒙19岁时写下《青春万岁》,他以一颗火热的青春之心,记录了那个时代青年学子的心声,“我痛感到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青春它也会过去的,所以我要把它写下来。”《青春万岁》是王蒙早期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描写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女二中一群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赞美她们不断探索的精神以及如诗似歌的青春热情。

    “回顾昨日,愧勉有加;瞻望明天,壮心不已。”这是作者的心声,也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心声,放到现在,王蒙笔下人物的青春故事依然能打破时空限制,敲击着当代青年的灵魂。所以,他们的青春“万岁”了。“可这真是青春万岁吗?这是文学的万岁。”王蒙说,青春万岁是文学的说法,如果从生理学上说,青春没法万岁。但是,小说写下来了,却能让人永远年轻。

    比如《红楼梦》里写的人物,每当阅读它时,贾宝玉永远也就是13-17岁,林黛玉是11-15岁,他们永远年轻。

    王蒙还以“今人对黄鹤楼的美好想象,源于古人的文学创作”为例,讲述了文学如何在现实中创造理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修建长江第一大桥时,黄鹤楼遗址就已被占用,真实的黄鹤楼早就“毁坏了、倒塌了”。但正因为有崔颢、李白等著名诗人的千古绝唱,如今重建的黄鹤楼依然吸引着千千万万游客前来观赏。尤其是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把我国古代江南大地的美丽,盛唐时期兴旺的情景、美丽的河山描写得令人心驰神往。

    热爱文学的人 才有发达的思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于2013年做过一项关于“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调查中显示,大家最吐槽的、最看不下去的是《红楼梦》,中国的四大名著以及西方的大部头名著《百年孤独》等名列其中。受欢迎的是戏剧性的、表演性的艺术作品。

    然而王蒙回忆说,在他十七八岁时,每逢放假,看小说几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可如今年轻人的现状是“看电视、用电脑、看手机的时间可能远远超出了阅读小说的时间。”

    “语言是文学的符号,语言也是人类思维的符号,人类的一切思维包括理性的思维、认识的思维、形象思维、情绪思维、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都离不开语言,正是发达的语言才有了发达的思维。”

    所以王蒙主张,要热爱文学,看到文学是一个思维的艺术,正是热爱文学的人才有发达的思维。但是热爱文学的结果并不是让人只热爱文学,而是让人关心社会、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历史,追求真理,也热爱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东西、一切变化。思维的艺术是非常宝贵的,它虽然不那么直观,“但是你阅读的文学的书,空前地激活了你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

    文学不仅激活了人的思维,还发展了人的智商和情商。因为文学给予的不仅仅是文学,文学还教给人文学所关注的世界的各个方面、人生的各个方面。他列举了恩格斯和列宁阅读名著后的感受——恩格斯说过,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头,他了解那个时代法国的经济,比看任何经济学著作得到的收获还大;列宁说,他从托尔斯泰的小说里看到了俄罗斯的政治和俄罗斯的革命,比看任何其他的书得到的都多,他认为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一面镜子。

    王蒙认为,如果一个人完全不接触任何的文学,没有文学的一点常识、一点知识,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太可悲了、太可怜了、太呆板了,他的知识也太不灵活了,他就是再看一万本书也是个木头人。

    文学让我们更好感悟人生

    王蒙是一位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作家,他曾说,“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创作的主题,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她的辉煌成绩我分享了,她的曲折和坎坷我也有经验。”

    王蒙14岁就入了党,出版过100多部小说,撰写了2000多万字,从20世纪50年代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到改革开放后的《蝴蝶》《布礼》等,到进入新世纪后的《这边风景》及“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王蒙始终敏锐地捕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他的作品清晰描绘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深刻剖析人们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文学里体会了自己的人生,也体会了他笔下人物的人生。

    “一写小说,每个细胞都在跳跃,每一根神经都在抖擞。”他曾在采访中激动地说,如今八旬高龄的他仍坚持写作,堪称文学界的“劳模”。正如他所说的,他能用文学创作接触着眼睛、耳朵、鼻子、嘴、皮肤接触不到的东西,在文学里经历世界,也经历着他所希望而没有得到的世界。

    “文学就是把你的经验、把你的经历、把你的生活高度地心灵化了,你所感受到的那个生活是你所热恋、热爱的那种生活,或者是你所热恋、热爱的得不到,因而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焦灼、非常艰难的那种生活,你都在文学里面体会到了。”

    王蒙直言,爱看《红楼梦》的中国人都有两辈子,一辈子是他自己的一辈子。作为人,“你可以是农民工,你可以是护士,你可以是产业工人,你可以是大官,你可以是大企业家。但在《红楼梦》里,你还经历了贾府的那么多男男女女,经历了贾宝玉的多情的少年时代,经历了林黛玉的深情的悲哀,又经历了整个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逐渐没落衰微的过程,这都是文学给你的。”

    “文学是不会消亡的。”王蒙语气坚定地说,不管什么时候,每个人都离不开文学,人生离不开文学,文学也离不开人民、离不开读者、离不开时代。

    责任编辑:只恒文

王蒙:这个时代,文学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校园需要这样的文学品牌
画一条动态的人物弧线
文学的声音与文学的力量
编织一道爱和美、能量交错的光谱
千湖上的白鸟(长篇小说节选)
一个秋天在大坪(随笔)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