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把我们的星光聚在一起

王亚静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1月10日   09 版)

    两年前,我大一,学校派来迎新的学长恰是校青协的负责人之一——他负责5个支教队。从那个时候起,有一粒种子似乎埋在了我的心中。我不太明白这颗种子何时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我只知道,它会时不时地鼓鼓劲,彰显一下存在感。

    可能会有人说我们都是一些半大的孩子,翻不出什么浪,但是每个心怀公益梦的人心里都有一点星光,那是渴望世界变得更好的力量。从大一开始,我便一直在为我心中的志愿梦而努力着。我曾为了乡村儿童的读书梦积极募捐,为了让老兵的事迹不再埋没而踏遍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各个角落。

    大一的那年暑假,我接触到了抗战老兵这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身上有着那个年代特殊的烙印。他们的事迹埋没在战火硝烟中。有很多人想要了解老兵这个特殊的群体,但是他们并没有渠道,于是他们对这个群体也存在着误解。我所在的志愿队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成立的。

    我作为志愿队的队长,带领着队员们走进老兵们的世界,将年轻人的问候送给老兵,挖掘老人的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兵群体。

    人们只道最怕美人迟暮,英雄白头。

    可是在我看来,庄纯善、杜继清、于秦中……这些老人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抗战老兵的代名词。那些百岁英雄,骨子里仍然带着岁月静好的气质。英雄虽已迟暮,但那荡气回肠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人们记忆深处。

    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抗美援朝……打仗的时候需要你带头冲锋,和平年代社会的建设仍然随处可见你的身影。

    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伴着老人走过战争岁月,迎来安稳生活。

    “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就在。”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那份热血和挚诚,却带着持久弥新的活力。

    这些老人,大多居住在幽静的村庄,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依然保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不争不抢,不浮不躁,不多为自己争取什么,也从不抱怨。“知足”是我们这么多天走访里听到老人口中最多的一个词。

    老兵们年纪最小的已经88岁,年纪最大的是101岁。多年从军生涯让一些老人身上布满了伤痕,每逢阴天下雨,身体便隐隐作痛。但是老人仍是抱有乐观的态度。

    “打仗嘛,受伤都是家常便饭,能留下一条命,已经是很知足的事情了。”他们说。比起现在人们因为受了一点挫折就郁郁寡欢,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老人面对生活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其实一开始决定要进行这次志愿服务的时候,我心里是很忐忑的。未知的困难很多,我们都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接触志愿服务的时间不长,生怕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在后来的过程中,我们也的确遇到了很多问题。有关部门提供的名单上,有些老人信息不准确,很难找到他们。有些老人和家属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到了老人家里才被告知不允许采访。有些老人的村子地处偏远,加上之前有过上当受骗经历,我们的队员被当做骗子对待,差点被送交警察。

    路上的劳累疲惫,更是每天都需要面对的困难。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买好新鲜水果然后出发,晚上经常到8点后才能回来。有的老人住在偏远的郊区,队员们要换乘四五次公交车,坐60多站,在大太阳底下步行几公里。烈日炎炎,队员们经常中暑。

    但是这么多天的付出,真的值得。

    我还记得一些老人见到我们时含泪的双眸,那是愿望被满足的喜悦;我还记得有位老人撑着拐杖送了我很远很远,一直不停挥手;我还记得那些老人们指着自己的伤口时爽朗的笑容,以及谈到战友死去时脸上的悲伤。

    老兵们的事迹很感人。老人们身上也带有独特的军人风度。他们很多人在战争中受了伤,但是建国后国家经济困难,老人们自觉不要国家的补贴。他们中的许多人,当兵回来后扎根家乡,一心一意为村民做贡献。

    老人的信仰很坚定,是那种纯粹的执着。军人的气度被老人延续下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我们这些志愿队员本来是小辈,但是老人对我们特别尊重和客气,平等看待。跟老人相处很轻松,也很享受。“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用这句话来形容老人们的品质,一点也不假。

    每当谈到老兵这个群体,我难以忍住我的眼泪。我们将挖掘到的老兵事迹交给了相关部门,由他们出版成册展开教育活动。我想,我也算是为这些老人们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我在志愿公益的道路上永远不会觉得孤单,因为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的心里都有着渴望国家变得更好的信念,我们从来不抱有功利心。

    我认识的这个学长,凭一己之力将短期支教变成长期支教。每年的寒暑假,他都奔波在山区的路上。他觉得支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他带着虔诚的一颗心来对待志愿服务。他从不为自己争取利益。在他的心里占第一位的永远是乡村中的孩子。他曾告诉我,只有跟孩子们待在一起,这时候的他才是完整的他,孩子的笑脸就是他最大的安慰。

    我们每个公益人,心里都有一点星光,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大家聚在一起,却能给很多地方带来光亮。希望社会变得更好,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吧。

    特邀编辑:董学仁

想让年轻的人认识到传统之美
把我们的星光聚在一起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